评论

重拳之下遇到一双来安抚的手

罗广才2021-10-15 13:27:55
重拳之下遇到一双来安抚的手
——序杨维松的诗集《你是我笔下栖落的燕子》
 
作者:罗广才
 
  诗人杨维松的诗集《你是我笔下栖落的燕子》书稿,我研究和思考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这期间我经历了“五十肩”及颈椎的疼痛和生理低潮期的煎熬与折磨。当生命和精神对决的时候,虽然处在艰涩、迷惑、焦虑、杂乱等状态,还是有一只“燕子”存在,只是它没有“栖落”在我笔下,而是蛰伏在念想中,欲速而不达而无能为力。好在诗人杨维松和那只“燕子”一直在等,等我的笔下能在人间尘色的晚秋赏析一只“栖落的燕子”。
 
  诗,于杨维松而言,有倾诉的功能,有时是一种动作的定格,游离于精神与母语之间的不吐不快。《村庄记》中,“村旁的小河露着干瘪的肚肠,/讲故事的爷爷不在了,/他的新家就像倒扣的茶壶,/却挤满了疯长的野草,兀自枯荣。”将坟冢比喻成“倒扣的茶壶”,而那“疯长的野草”则是对世事无常和人情冷暖的一种喟叹。从视觉的体悟转化为一种生命性的体验,而领悟“兀自枯荣”的冷漠;“在村庄拐角处,阳光走丢了,/我看到父亲的影子矮了,也弯了。/他挥锄的姿势忙得像张满的弓弩,/然后将我这枚箭狠狠地射出。/一锄,一锄……/锄瘦了锄头,也锄老了我的父亲”。诗人开始纠缠在他熟悉的村庄、父亲、农具之间的关联,以鲜明的、超越性的精神视角和时间尺度来测量父亲的身高、锄头的宽窄,还明确了自己就是“像张满的弓弩”的父亲“狠地射出”的一枚箭,呈现了从语言层对事物的源头回溯展开诗意的追寻。
 
  善于在虚实层面叙述情感,是诗人杨维松自觉且经验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奶奶啊,您听我说》一诗中,“村头柿树的脑袋摇晃得头发蓬乱,/那声音如同山妖的咒语。/奶奶啊,您听我说,/这只是我眼睛看到的,它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哀痛的烈火尚未熄灭”,诗人非常巧妙地以“山妖的咒语”和“心中哀痛的烈火”这两个秩序空间确认隔空的对话空间,对隔辈的亲人传达情感叙述。而《奔丧》一诗在伤悲、挣扎表述中,一种倔强的生命意识的感知与体悟,凸显了原初生命意识,残酷现实和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在诗中交织着:“奔丧、跪棚、出棺,/三个动词就了结了人的一生。//从此,那个拄着棍子中年妇女,/再也不会出现在聊家长里短的人群中。/从此,生死相离,阴阳相隔。/留下的,只有棺材上的照片,/还有,她的朴实和憨厚。”诗人杨维松将悲痛的诗意和美学关照展现到极致。他极力克制文字,以平缓的语调,将我们沉缓冷静,口语化特征十分明显,基本没有长句难句和复杂修辞的运用,甚至具有口语化特征,但这种貌似不动声色像唠家常般的文字,将读者引用情感的高峰,沉痛压抑的气氛如坠深渊,让读者如鲠在喉。“出殡路上,/我闭上眼睛,/试着聆听杂乱无章的哭丧声,/只想数清,这哭丧声中有多少哀鸣。”还是白描的手法记叙这场生死离别。“徒劳后,/睁开眼睛的刹那,/我看见,一个拄着棍子的男子在路边,/神态也是那么的哀怨,/除此之外,再无别的表情,面部沟壑,除了深/还是深,没有深深浅浅。/但,我依然敢断定,/他就是小时候经常欺负我们的“安粪”,/不同的是,身边多了一根棍子或拐杖。”从上半段营造的悲痛压抑的氛围,到下半段遇到“小时候经常欺负我们的安粪”,他的“神态也是那么的哀怨”,“不同的是,身边多了一根棍子或拐杖”,这蒙太奇般的切换,画面感浓烈。“安粪”的“哀怨”出场,“身边多了一根棍子或拐杖””暗合了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假如这个世界堕入黑暗,那么,吹灭最后一盏灯的,不是坏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忍气吞声。”
 
  我们读者似乎在重拳之下遇到一双来安抚的手,或者像在哀鸣之后又听到清脆的鸟鸣,而分不清是哀大于痛,还是痛大于哀。诗人的语调如此冷静,像似有意克制,却无雕琢的痕迹,人世间的暗流涌动,悲欢离合的澎湃汹涌,勾勒得如此清晰、悲悯,甚至残酷。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你是我笔下栖落的燕子》中的“你”,是指什么?“你”就是诗人心中的悲悯、就是以诗歌为日常宗教;“你”就是激活诗人精神世界的矿源。
 
   一首与我有关的诗:《与诗人罗广才相遇鼓浪屿》。作为当事人,我自然饶有兴趣地通读——
  “在哪里呢,罗总?”
  “维松,我在鼓浪屿。你不会也在鼓浪屿吧?”
  就是这么神奇。12月4日的午后
  在一种慢时光中攀登鼓浪屿的日光岩……
  一个高大的身影像是
  相识八年却未谋面的诗人罗广才
  随即他的一口天津话
  坚信了我的判断
  于是,拿起手机向罗总发微信求证
  果然,一个天津人,一个山东人
  在福建,在鼓浪屿相遇了……
 
  在鼓浪屿,我被大海怀抱
  没有看到浪花怎样翻涌
  却在无意中一暼邂逅了《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
  结识广才兄是八年前的事,也就是2011年
  因诗歌结缘。我们素味平生
  但他对我的诗歌作品却是那么认真负责
  记得有次广才兄到济南给我发来信息
  我却刚刚坐上离开济南的列车
  让我们没能把酒言欢
  还记得有次我的作品次过了初选
  广才兄发邮件告知,但最后没有上稿
  再次说明他对诗歌的态度
 
  一句“维松,我手机马上没电了”让我们
  一步之遥却无法相逢
  在环鼓浪屿夜游时再次收到广才兄的微信
  “维松,不管多晚,我们都见个面”
  上岸后,我便去了找他推杯换盏,话语涛涛

  这首诗叙述的是在网络时代素味平生的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相逢。未曾谋面,却一眼认出,大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雄壮豪迈。读者不难看出诗人在日常中积累着他的诗歌骨骼和个体的温情,在真实中体现细腻,在疏离中紧张,在情感中强化真切。诗人杨维松的诗通过个体体验所呈现的的生活痛感,恰恰是对大时代背景里渗出的汇入江河湖海的“咸涩”的水滴。这水滴是有着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是对时代述说、谏言和箴言,时代的书写,是碎片化也是多元化的书写。
 
读罢《你是我笔下栖落的燕子》,不自觉的感伤起来,不仅仅是因为文本中的意向的强化,语辞的张力,在大时代背景中“不在而在,在又不属于”的游离间,和我们生命的过往、生活体验的重合,让我仿佛揭开了自己的伤口又重新  穿越在往事中,那强烈的现场感和浓郁的沉重感,简直就是将我隐喻其中。长期生活在沂蒙山区的诗人杨维松以质朴的沂蒙精神,用分行的文字记录下了他所路过的人间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中有无数个你,像一只燕子,在山间小径,在都市黄昏,向我们款款飞来。
 
  这是沉重也是受益的一次阅读。
 
  勉为序。
    
  2021年10月14日(重阳节)13:55于沽上一番街寓所

 
 
  杨维松简介:杨维松,1984年生,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齐鲁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风渡口》《三维人生一棵松》《维言松听》等。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四川文学》《时代文学》《天津诗人》《延河》《鹿鸣》《常青藤》(美国)《中外文艺》(香港)等刊物,入选《新世纪诗选》《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蓝本》《山东诗歌年鉴》等多种选集和小学生阅读课本。诗歌和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罗广才简介:罗广才,1969年出生,祖籍河北衡水。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京津冀诗歌联盟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大家》《作品》等文学期刊和500余种选本和文摘报刊。诗歌《为父亲烧纸》《纪念》等作品广为流传,著有诗集《罗广才诗选》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