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读中国,阿紫诗歌的时代流响

周朝2021-06-13 08:45:19
读中国,阿紫诗歌的时代流响
 
作者:周 朝
 
  你和我/我和他/我们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祖国需要/只要人民需要/你和我/我和他/我们都可以/都可以成为这个筋骨铮硬的民族/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英雄

  诗人阿紫一首诗朗诵《英雄》,长歌向水,韵律天成,曾在贵州遵义乌江岸边的红渡村留下了激荡人心的文化艺术音符。
 
  大乌江中学学生穆仕艳说:“《英雄》让我知道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无论你的身材如何,学历怎样,我认为,作为学生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一位好的诗人,她的作品一定不是对生活的挑剔和龃龉,也一定不是停滞于漠然或者苛刻。她务必在对所依存的世界审视之后,匠心独具地沉淀出乐趣、美感,以及上升力,为读者展开可供欣赏以及可资借鉴的诗行。历经“九月筑场圃”的熔炼,为的是,“朋酒斯飨”的愿景。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肖郭屹卉小朋友,参加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总决赛喜获得二等奖,他的作文引用阿紫的《生如胡杨》,讲一棵树的精神。一颗饱满的精神力量的种子深埋在孩子的心里,伴随他健康的成长!

  也许,这就是阿紫及其诗歌的本质内涵。
 
  阿紫现象
 
  我是一个乏力追逐的人,尤其是盲从或追星,或者追逐所谓的名人,但对真诗歌、真诗人,真文化,我却如同大多数人,一向心怀崇敬。
 
  于是,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与诗人阿紫不期而遇,是意外且惊喜的事情——那是在青川,山回路转的午后,早已刻记在内心的诗人阿紫,像邻家姐姐,诗意地坐在我身旁。车窗外,绿色九月,葳蕤生辉。
 
  我们说诗歌,说文化百态,说匪夷所思的征象。这远远不够。晚间,围着壁炉,趁着火光,继续在她的《生如胡杨》的旋律中,听坚韧的意志和强劲的力度在大漠深处挺拔起生命的故事和乐章。
 
  那一夜,伴着山谷原舍满屋的诗书香,徜徉阿紫的诗境,穿越丛林,看望熟透的叶子,以及山间的芬芳;那一夜,除了白龙江不息的水声,就是阿紫朗诵的诗声——大自然,在心灵的底片上,归于无限的宽阔和另一种宁静;那一夜,读着阿紫的《九月,我们去丛林吧》入梦,在梦的另一端,新的早晨,照拂不一样的阳光和清风。
 
  你要摊开手掌/接近我的一切/比如/栅栏上停靠的红蜻蜓/比如/被我燃尽的炉火/这样/在松鼠和松球的故事里/我们就可以一起过冬……
 
  阿紫是一位极富情怀的诗人,因为,在她心中,根植仰天高歌的胡杨、流淌奔腾激越的黄河、矗立风起云涌的中国,她能天然地屏蔽掉浮躁和芜杂,在工厂、校园,在部队、社区,在山河大地的任何场景,《读中国》、《生如胡杨》、《黄河入海流》……500余场原创诗歌作品朗诵会播下了良正的诗歌基因,催开了繁盛的诗歌花朵,这一道文化中餐,是国家和社会一直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版图上,深具核心价值的壮美景观。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广场千人朗颂会,他们《读中国》;书香长沙百师千课好声音音乐诗歌朗诵会,他们《读中国》;世界读书日,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他们《读中国》;“诗言和•跨越太平洋的拥抱”美国旧金山站专场朗诵会,他们《读中国》……

  早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艺术家联盟系列晚会《和春天上路》暨女诗人阿紫诗歌作品大型朗诵会,首创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大型晚会的先河,被载入互联网史册;2020年10月24日,第二届阿紫文化节暨“歌紫在行走”首场演出在辽宁锦州医科大学启动,万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互动,霎时,锦州成了诗歌之城。
 
  阿紫用一首首诗点亮了一座座城池,并为之领引昂扬的文化旋律。她先后获中国诵读文学贡献奖、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中国新诗百年“城市文学一等奖”、“守护阳光,远离毒品”禁毒主题朗诵才艺大赛形象大使、爱心公益大使、第七届“和平的旗帜”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组委会“保卫和平•呵护儿童”爱心人士……
 
  无数年来,在诗歌的国度,阿紫不仅创作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诗篇,而且竭力提振诗歌的强音。因阿紫而风靡的“百城万人读中国”活动,已成为时代风尚,一如她发起的“我为母亲写首诗”活动、阿紫文化节活动,以及500余场原创诗歌作品朗诵会,这些,聚光为时下中国文化视域里弥足珍贵的“阿紫现象”。阿紫,一如数千年前的孔子、屈原,她在广阔天地间行吟,以蕴藉着智慧、感恩、阳光和信仰的诗歌,以充沛着温暖、力量、激情和意志的诵读,致力建构着她激情奋袂的文化家园。
 
  阿紫带着诗歌,走进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举办个人专场朗诵会;走进日本长崎和平公园,带领中日青少年诵读《和平颂》;走进阿联酋驻华大使馆“妇女节”,朗诵《翻阅阳光》……阿紫还随中国侨联走进台湾花莲、桃园、苗栗、南投,走进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诗歌创作诵读大型公益讲座……迄今为止,阿紫是国内外举办诗歌专场朗诵会最多的中国诗人。
 
  有人说,阿紫是一个文化传奇,不错,阿紫现象的存在、传扬及被认同,到广泛参与,足以见证诗人的境界及其诗歌的魅力。
 
  因此,阿紫的烛照,给予了文化视界稀缺的光泽,这光泽,深邃、多姿、高贵。
 
  文本的精神内核
 
  读诗人阿紫,读阿紫诗歌,如同在生活的迷茫处看见灯火,如同在追寻的旅途中得到点拨,她字里行间昭彰出的对人生、对事业、对家国的充沛情感和奔放精神,如同大地上催开万千世界的化雨春风,让每一位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与社会文明同频共振的支点。诗人给予社会的营养,时刻被摒弃尘杂的时代所见证。
 
  在《生如胡杨》中,阿紫说:
 
  他孤独地承接荒漠的风剑刀霜/用无悔的守望,执着地生长生命的渴望/他努力地深扎根系,努力地繁衍梦想/他高昂着枯竭而扭曲的肢体仰天高歌/与自然,与生死较量……
 
  在阿紫的笔下,是这样一个广袤的大漠之地,猎风、砂砾、荒寂、高冷,而在这翻滚的沙海之上,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如同沙漠里坚硬的骨血,演绎出一场绝无仅有的盛典,在高于大地的海拔之上舒展精神和气象,即使零落,也要与噬啮成性的沙砾对决,以至在每一次严寒之前抬首,以至于将渗入身体里的雪水,化作经年的守望、上升的美感,以及意气风发的姿态。
 
  阿紫将意象胡杨修辞为大写的人,无悔、执着、努力,与大自然博弈,与风剑刀霜博弈,与苦难生死博弈,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顽强、不屈、坚韧、傲岸,都蕴积在铮铮之身里,尽管风割沙噬,但雄风不减,尊严恒在。于国家于社会,这是每一个人本该的精神写照。
 
  在《一日三餐》中,阿紫说:
 
  生活就这么简单/粗茶淡饭/小的要追赶太阳/老的要红透西山/春天播种/绿色的稻谷/秋天收获/金色的麦田/节约粮食要记在心中/最美的就是/家家的炊烟/就是这一日三餐/就是这粗茶淡饭……
 
没有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轻缓、贴近,近到能抚摩我们的三餐、我们的岁月、我们的生活。阿紫用平实、浅易的诗句,诠释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朴素道理。而在潜移默化间,诗人和她的诗歌,以人间烟火的普遍意义,与国家同振,与时代同行,与读者同心。于国家于社会,这是每一个人本该的责任担当。
 
  在《趁父母还在》,阿紫说:
 
  男:其实/劳累一生的父母啊/他们要的只是儿女的一个微笑/一个短信/一个电话/女:他们不指望/儿女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也不奢求/儿女财富多少/本事多大……男:趁父母还在的时间/趁着牙齿还能咬动食物/为他们做一顿喜欢的菜饭/女:趁父母还在的时间/趁着腿脚儿还好/带他们到想去的地方……
 

  《本草纲目•禽部》云:“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慈乌返哺,羊羔跪乳,历为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镜鉴。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趁父母还在,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给予父母陪伴和慰藉,给予父母恩念和赡养,这是中国家风家教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一个国家能否源远流长,家风建设有着根本的决定性。阿紫的娓娓道来,让人们在内心深处种下了良正的种子。于国家于社会,这是每一个人本该的品格德养。
 
  有读者评价:聆听阿紫诗歌,如同沐浴着阳光,因为阿紫的文字有血有肉、汇金璞玉、充满希望。正如《礼记•乐记》所云: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一道文化清流
 
  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首诗歌,其被传扬的因由,究竟如何去解读?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又承载了如何的使命与责任?
 
  透视阿紫的《读中国》,在东方意象的宏大叙事空间,我们阅读到了甲骨文、百家姓、三字经、青铜编钟、钻木的火种,还有孔子、孟子、李白、杜甫、寸草春晖、大地山河、江上渔火、丝绸之路……
 
  是故,《读中国》注定会风靡。因为,我们在铿锵的诗韵中,读到了历史、文化,读到了一种积淀于心、发端于心、蓬兴于心的东方文明与东方精神。孔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狭义说,人的情志须付诸语言方能表达,语言的表达还须具备一定的文采;广义则是,语言是胸臆情怀的彰显形式,而富藏的内容才能赋予文脉血液,才能被大众所传播所歌咏。
 
  因此,诗之魂魄在于流畅的语言,在于丰蕴的内容,在于其给予读者的审视审美审读格度。诗人阿紫总能用最练达的字符表现最丰富的元素,并给读者以生活思考、事业启迪、奋斗匡助,她剥离掉生活的喧嚣和嘈杂,汲取文化的精髓,以鲜明与坚定的诗歌立场,镜鉴出一位当代诗人的纯粹、博大和向度,从而,煅铸出一片坚韧、清朗、厚实的诗歌高地。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纵览阿紫的诗歌,其质其文,皆闪烁着教化之光,毋庸置疑,就是我们致力建构的先进文化的参照,诗歌乃至文化的本质,在阿紫及其诗歌文本上,折射出了大众群体本该的意识、取向和态度。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的责任在于唤醒,在于塑造与提升。那么,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浓缩了社会状态、信仰观念、家国情怀,是民族赖以省察、思考、进步、升格的纽带和支撑。当然,这得奠基于先进文化的根本之上,而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延续力,正源于诸如阿紫的一众诗人或作家,他们考量、思辨、行动,以砥砺的文字为阶梯,致力构建文化广厦,给未来的场域,以丰富的滋养和高清的图景。
 
  阿紫不似低俗的诗人,热衷于迎合、取巧些许读者的猎奇目光和消遣趣味,并肆意裸裎狭隘、哀怨、粗鄙。在阿紫的诗文中,我们看到的是本体体验升华之后的大我形象,她抟心揖志,以独具的才情和智识,为文化立意,为生活抒情,为时代赋能。
 
  在中国文化的照壁上,不乏有诸如玉门关、朱雀桥、乌衣巷等文化符号,更多的,则是屈原、李白、杜甫……作为人的景观,赋予民族滥觞和营养。在文化的坐标系上,阿紫的践行、砥砺与恪守,像一道清流,宽阔、深邃、远道,导引着阅读力量,净化着社会风习,匡正着世道人心,弘扬着伦理道德,并辐照出敦促社会反省、改良、教化舆论风潮等积极价值。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人类文化虽根于本能却大体出于吾人后天之制作。时时可以创新,时时可以更改;尤其是其彼此间之交换传习莫之能御。因此,生物界中种与种是相隔的;文化界中一国一国却是通的。”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正是文化这种能够传习的质性,才愈发地凸显诗人阿紫写作初心及文字内容的责任担当——最好的因,才会有最好的果。
 
  【作者简介】
 
  周朝,原名刘林,诗人、作家、评论家。在多家文艺报刊刊发现代诗歌、文化随笔、历史散文及文学评论一百余万字。代表作品《风雨屈子祠》《西藏,天堂的最后一道门》《香格里拉》《在敖鲁古雅》《生祠堂,最早的仪式》等入选多种文化选本。著有文学作品集《观照乡野》。现为香港紫荆网副总编辑、中国区新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