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感恩的诗歌

向笔群2021-01-20 10:19:32
感恩的诗歌
——读苗族诗人崔荣德的《父亲 母亲》
 
作者:向笔群(土家族)
 
  (一)
  又见三月,又见三月/嫩绿的稻田里/父亲佝偻的身体/逐渐下沉/然而他的眼里里/又升起了一片金色的秋天//父亲我不知道/桃花飞临你的枝头/村庄将如何掉进火焰/也不知道岁月这弯银镰/在夕阳西下时/如何将你收获进仓廪。
 
  (二)
  想起三月就会想起春天/想起青枝绿叶的母亲/洁白的梨花/照亮了父亲的脸/也照亮了我们的家园//如今母亲已经老了/老成了墙角边/这一株枯竭的柴禾//母亲、母亲/当灶膛里最后一束火焰/渐渐消逝/你的灰烬/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崔荣德的《父亲 母亲》
 
  这首诗歌是重庆酉阳苗族诗人崔荣德参加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的作品,评委们具有真正的眼光,将该诗评为诗歌组第一名。在经济膨胀的物欲化时代,真正具有情感的诗歌可谓凤毛麟角。一些貌似分行的诗歌充斥着大报小刊,击碎了诗歌在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当我读了崔荣德的《父亲 母亲》,读到他那份难以忘怀的感恩之心,又让我沉浸诗歌的软化之中。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首触动人性的感恩之作。
 
  《父亲 母亲》被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大赛评委张同吾先生高度的评价:“把怀亲的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邃。”“这种赞美不是直白浮露的,却颇有韵味。”张同吾先生的评论是对崔荣德诗歌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他创作的肯定和有力的褒奖。
 
  在很多具有文化的场合,我和荣德交谈过诗歌。他是一个虔诚的缪斯追求者。为了诗歌,他饱经了人生难言的苦难。在生命最苦难的日子,是诗歌挽救了他不屈的人生。可以说,他是把诗歌当成宗教或者生命的延续方式。从他的诗歌读到不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的强烈呼唤。无论是“干田堡”、还是“悬崖边的一棵树”,总是给我们很多诗歌的亮色,给我们生命无限的触疼。他在一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里,寻找到诗歌的因子,把生命放置在现实主义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然后长成诗歌的大树。把“我”放置诗歌话语里不断呐喊,让人的灵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净化。他已经克服了那些故作抒情的“伪诗歌”的表达方式,探寻诗歌的使命和价值。
 
  崔荣德的《父亲 母亲》,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这是一首情感真挚而富有感染力的诗歌。第一节写父亲的诗歌,用“嫩绿的稻田”“父亲佝偻的身体”“金色的秋天”“收获进仓廪”等四个意象构建一个农民的父亲形象。作者没有回避现实,而是从现实里粗线条地勾勒出可敬父亲的形象。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栩栩动人,虚拟的父亲与现实的父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厚重而朴实,有立体感,打动人的心。人想到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真正优秀的诗歌是靠情感打动读者,不是无病呻吟。崔荣德是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早在世纪的90年代,就以《我向往那个地方》就动不少的读者。如果说《我向往那个地方》是一首满带理想主义的诗歌的话,那么,他的《父亲 母亲》则是现实主义优秀诗歌,通过营造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给读者留下难忘而又深刻的印象,遵循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诗言情”的美学观念。
 
  第二节写母亲的诗歌,作者仍然是以情动人。“三月”“青枝绿叶的母亲”“洁白的梨花照亮了父亲的脸”“ 母亲已经老了”“墙角边/这一株枯竭的柴禾”“当灶膛里最后一束火焰”“灰烬”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农村乡下母亲平凡的一生。“三月”、“青枝绿叶的母亲”象征母亲的青春时期,“洁白的梨花”象征母亲的迈入中年,而“ 母亲已经老了”“墙角边/这一株枯竭的柴禾”、“当灶膛里最后一束火焰”暗示母亲的老年岁月,“灰烬”表达一个底层母亲的生命的完结。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就这样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作者的感恩之情不言而喻:“你的灰烬/已模糊了我的双眼。”一个普通的赤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饱含诗人的经久不衰的感情。整个情感的线索穿透诗歌的脉络,打通诗人与母亲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不计得失的母亲形象显得很高大,让挥之不去。由此诗人完成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恩之心。我认为,不懂得感恩的人,是写不出这样感人肺腑的优秀诗篇的。不妨可以这样说,崔荣德把自己的感恩之情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让人打量苦难的底层父、母亲的生命状态。表现出一个诗人的悲悯情怀。
 
  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具备什么?一直诗歌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优秀诗歌具有的品质应该是诗人情感的真挚流露,不是情感虚假的汪洋恣肆。没有真情实感的人写的诗歌充其量是一些分行的句子而已,离真正的诗歌还很远。崔荣德的《父亲 母亲》给了我们创作的启示:要写好诗歌,首先要学会感恩。在诗歌面前,我们是诗歌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我们应该是应该是感恩的儿女。
 
  作者简介:
  向笔群,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文艺报》《民族文学》《山花》《理论探索》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100多篇。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