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怒江边,涛声伴我高歌

史映红2020-01-14 11:04:46
怒江边,涛声伴我高歌
——浅析和四水诗集《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

作者:史映红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人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改善;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功利化。这个时候,有人在商海搏击风浪、淘金捡玉;有人在职场朝九晚五、浑浑噩噩;有人把玩古董、呼朋唤友;也有人拾起多年前的诗心,写分行文字,倾诉衷肠、抒发情感、陶冶心性,这在当下多么难得,甚至可贵。但也有些人把自己啰嗦冗杂、邯郸学步、矫揉做作的东西拿出来显摆炫耀、顾盼自雄,甚至沽名钓誉。这也就是诗歌圈里热热闹闹,各种活动雪花般沸沸扬扬;但圈子之外,诗歌处境依然尴尬,普遍不受人们待见。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最主要还是很多诗口语连篇、脏话连连、味同嚼蜡,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名诗歌阅读者,近些年我把目光更多投向西部,投向很多民族诗人,我发现他们作品往往简洁而不简单,诗意表达精致,作品真诚质朴。地处滇西北兰坪山区的白族诗人和四水,他的作品就具备了这些特点。云南著名诗人张永权对和四水及诗集《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评价是:“这是一部书写诗人真情的诗集,这是一部洋溢着诗人性情的诗集,这是一部充满诗人激情的诗集,这是一部诗人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发现并情动于中的诗集,也是一部饱含哲理深意具有诗之境界的诗集”。黑龙江作家沈彩初也说:“他的作品让我真切感到,人生的真真假假,只有洗去铅华,才能悟出真实与自由的含义;简单朴素,才是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他已经得到了诗意情感的完全敞开和接纳;他把诗歌演绎的丰满而自足,达到了意境深远而开阔”。我在反复品读诗集之后,非常赞同名家观点,但又有一些拙见,下面从四方面浅析诗集《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
 
  基因里有种元素叫红色
 
  认真翻阅诗集,首先就看到《我向毛主席敬献花篮》《献一支麦穗报党恩》《祖国,我是一片叶子》等诗篇,给人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一种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感。当下,一说起革命诗篇,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田间的《义勇军》,穆旦的《旗》等著名篇章,有些人便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说过时了。何尝不是这样?与很多年轻人谈起过去,许多并不久远的历史事件,比如气吞山河的虎门销烟、“九一八”事变,比如惊天地泣鬼神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比如不堪回首的圆明园的火光、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比如艰苦卓绝的三大战役、抗美援朝等,他们要么一脸茫然,要么很不耐烦。近些年,一些人目无国法、肆意妄为,一些人横行一方、欺男霸女,一些人坑蒙拐骗、碰瓷讹人;主要原因是理想信念缺失,人伦道德失守。当初,在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时候,在抗日烽火烧遍全国的时候,诗人田间就写出著名的《义勇军》:“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歌简约深刻,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振奋了无数国人和抗战将士。

  我惊喜地看到和四水很多诗写革命领袖、无名英雄、劳动模范等,比如《我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我向毛主席敬献花篮/以云南怒江那马人的一员/深情鞠躬∥在我抬头的瞬间/我看见毛主席在笑/我知道/您老人家在为新中国而开心/您关心的人和事,谁都清楚∥您始终目视东方/东方,是我的祖国啊/现在的中国,您看明白了/您满意地笑了∥三鞠躬的时间,不说更多的话/就说说我家/我的爷爷,您的同年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我的爸爸,您的晚辈/革命、翻身,进城安享晚年/我,一个农民的儿子/在机关上班,拿工资/而且成为/那马诗人∥导游说,让我在您面前许个好愿/我想,这是多余/很多年前/您已为所有的中国人许了愿”。开篇诗人跨越千山万水,像一位朝圣信徒,从遥远的云贵高原前往韶山,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虔诚“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并“深情鞠躬”。不难看出共和国缔造者在普通民众心中崇高地位。第二节“抬头的瞬间/我看见毛主席在笑”。这个笑,不仅是他“为新中国而开心”,为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天翻地覆巨变而开心,也为当下国泰民安而开心,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开心。第四节我认为是这首诗重点,通过“爷爷、爸爸、我”三人描写,出生年代不同,各自命运千差万别;这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是天上地下的巨变,也是一部现代中国历史之浓缩。诗人写一个家族史,影射的则是国家历史。无容置疑,这种题材作品非常难写,人们见的、听的、读的已经太多,容易写成高大上,很难把握。但和四水另辟蹊径,从小处着手,从内心真实感受切入,做到以小见大、窥斑知豹。让作品显得可亲可信,触动了很多人的心,拨响了读者久违的心弦。

  继续看《敬礼——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跟您们站在一起/敬礼/向那些亡友∥战争/使您们的身心/成了石头∥而我很好/活在这个世界/血在澎湃∥我必须开心地笑着/这是您们倒下的/心愿∥我七尺男儿/敬礼的手举得多高/也矮了半截”。本人曾2次去过天安门广场,既看天安门的宏伟浩大,也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耸雄伟,那一刻,穿了20年戎装的我,触摸着共和国强劲而有力的脉搏,心在澎湃,血在奔涌,为这一刻,多少先辈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为这盛世,多少青春少年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在炮火硝烟中燃烧?为此刻和谐,多少人殚精竭虑,从韶光年华到皓首苍颜。一个人,为民众自由与幸福,把生命抛之脑后;一群人,为民族独立与尊严,义无反顾,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壮举。也许话题太大,我的拙笔根本无从下手,就这样等着、熬着,像一笔债务压在心头。但和四水写了,写出我心里感受,也写出很多人心里感受。第一节诗人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凭吊英烈,这无数的人,为一个共同梦想,抛家离舍,加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行列,加入到寻求民族独立、富强的革命洪流;倒下时,有的蹒跚学步,有的豆蔻年华,有的正怀身孕,有的白发如雪。第二节“战争/使您们的身心/成了石头”很让人震撼,心是柔软、滚烫的,石头是冰冷、坚硬的;心,终会有一天停止跳动,而石头,持久永恒、屹立天地间。前两节虽然只有6句,26个字,却写得跌宕起伏,行笔从容自如,结构紧凑,每一句是诗人带血的低泣,有抗争、有宣告,也有慰藉和称颂;语言使用恰当妥贴;正如德国诗人保罗·策兰说的:“它(语言)必须穿过它自己的无回应,必须穿过可怕的沉默,穿过千百重死亡言辞的黑暗。它径直穿过并对发生的一切不置一词,它只是穿过它。它穿过这一切并重新展露自己”。这就要求诗人进入文字,进入字里行间。第三节“而我很好”,非常富有诗意,面对无数先烈,这样回答和告白最恰当不过,诗人通过铿锵作答,就是要告诉先烈,正因为你们巨大付出,才换来如今国家昌盛、安定和谐;换来人民富足安康、衣食无忧;也换来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声音的雄浑嘹亮,发展上的快速稳健。最后一节“我七尺男儿/敬礼的手举得多高/也矮了半截”。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论述:“诗并不是放纵情绪,而是避却情绪;诗并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避却个性。不过,当然,这只是那些有个性、有情绪的人才懂得需要避却个性、避却情绪的道理”。仰望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诗人心灵的震撼,诗情的激越可想而知;他没有使用暗示、迂曲等修辞方式,直接指向本真,直抵读者心田,字字珠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给我们一个告诫,一个警示,一个强大的感召力: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中华民族曾经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和列强践踏,不要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只有记住我们从那里来,才能知道我们往那里去。
 
  生命里有张网叫亲情
 
  品读当下很多文学作品,说句内心话失望大于期望,在不少人笔下,要么是KTV、酒楼、会所、电影院里的儿女情长、风花雪月;要么是出国旅游、在观光景点及豪车豪宅里显阔卖富;要么是玄学八卦、阴阳太极的蝶蜂萦绕、神神道道。来自心底的真情吐露,来自人与人之间清纯关爱与友情少之又少,但在和四水作品里,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品阅给人一种亲情的温馨,友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比如《牵手》:“这一次,年逾八旬的父母亲手牵手/不是攀越雪山。也不是跨越深山里的一条激流/这一次,手牵手,只是/小心而稳当地去了厕所∥父亲本来挪动脚步已很吃力,但还是坚持/一手高举着母亲的输液瓶/一手牵着母亲,蹒跚着岁月中/最艰难的路∥每一次,我都看着父母进出/我担心,哪人一个踉跄/跌进我的心湖,溅飞我憋住/多年的泪花∥母亲啊/从小,我是您把尿长大的/今天,我为什么不能牵着您的手,去一回厕所/给您把尿”。第一节“年逾八旬的父母亲手牵手”,我被这个镜头震撼了,年少时,他们也曾轻灵俊美、伟岸挺拔,相互含情脉脉;中年时,他们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养老携幼;人到老年,发不再黝黑透亮,背不再笔直坚挺,腿不再快捷有力;但可以用我的力给你以力,用你的爱给我以爱,相互扶持,展现人间最美的背影。也给儿女最好教育,珍爱彼此、不离不弃。突然想起当下,爱情掺杂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地位及出身等。但缺少关爱与付出、包容与理解,这也就是排队离婚者人山人海的原因吧!既把父母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又把双方大人折腾得心力憔悴。第二节,与其说和四水在写一首诗,写父母相互搀扶着去厕所,不如说给我们呈现一幅画,或者现在流行的微视频,画面显得直观而生动,本真而自然,深刻而不做作。没有多少华丽辞藻,不乱涂脂抹粉,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情,散发着恩爱,浸透着人文道德和中华悠久文化的强大力量。正如苏轼评析唐代诗人孟郊作品时说的:“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东坡诗话》。和四水的诗,浓郁的亲情气息能沁入读者肺腑,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伟大、亲情的力量。第三节写此刻感触,看到年过八旬父母颤颤巍巍的背影,他心提到嗓子眼了,手心也攥出汗了,怕“哪人一个踉跄/跌进我的心湖”。记得爱尔兰诗人希尼所言:“在某种意义上,诗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又是无限的”。看似亲人之间的举手投足,看似家长里短的亲情诉说,和四水却写得真挚生动、情感饱满,把爱和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接着品析《父亲的牙齿》:“80岁的父亲/早就没有了牙齿/用牙龈吃菜汤维持生命∥山里人没有刷过牙/父亲每一次漱口/把希望含进嘴里后/把苦水吐出来∥父亲的牙缝里积满了/山果渣、旱烟味和酒气/一排牙书写了/一代家史∥其实,父亲的牙齿/洁白而坚硬的,他的牙齿/是啃着大山的石头而脱落的/是啃着岁月的骨头而脱落的∥父亲的牙齿一颗颗掉了下来/儿女的翅膀一天天硬了起来/父亲的嘴巴已经干瘪/在他的嘴巴干瘪的时候/他的家开始丰满∥如今/父亲只能吃青菜豆腐/过着清清白白的/日子”。家里有上了年纪老人的都知道,老人牙龈大都逐渐萎缩,牙齿陆续掉落,最后“就没有了牙齿”,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第二节“父亲每一次漱口/把希望含进嘴里后/把苦水吐出来”,这苦水是什么?是童年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流离失所?是少年时土地瘠薄、山高坑深、匍匐躬耕?是中年时含辛茹苦、忙里忙外、压力山大?还是老年时身体羸弱、疾病缠身、举步维艰?诗人笔调缓慢沉稳,满含深切忧患,把父亲勤奋踏实、忙碌隐忍、操心劳力的一生加以展现。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父亲致以崇高的敬意。第四节“是啃着大山的石头而脱落的/是啃着岁月的骨头而脱落的”,这两句尤其精彩,既写出了事实,又融入了诗意想象;想象是从真实中生发出来的,真实又是由想象加以丰富的。闻一多在《歌与诗》里谈到“诗言志”时说:“志有三个意义:一是记忆,二是记录,三是怀抱”;通过和四水作品,不难看出这里的“志”,主要还是记忆和记录,是志之所之。第五节“他的家开始丰满”很让人感动,和四水曾在《母亲节》里写过“她的七个儿女都成才、孝顺”。是啊,孩子们茁壮成长,儿女们出息成功,都是父母用辛劳与汗水浇灌出来的,是用所有心血凝结而成的。和四水的诗,能读到脐带相连、血脉共振,能感受到人间大爱、和谐温暖。结尾“过着清清白白的/日子”,把一位久居大山、一生与土地相伴的老人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质朴憨厚、本分踏实,他勤俭节约、清心寡欲,一生只求家人吃饱穿暖、平安健康。和四水的诗畅晓明白,通俗易懂,诗行间有精神、有生活、有现场感;很好捍卫了诗歌的真实性与想象力,使二者相互激活并达到彼此平衡。

  法国文豪雨果说:“当我们以某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时候,我们情愿它属于山顶和废墟之上,屹立于雪崩之中,筑巢在风暴里,而不愿它向永恒的春天逃避。我们情愿它是雄鹰而不是燕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就是在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浸泡中走过来,这些传诵不息的篇章,起到忧国忧民、振奋民心、聚拢人心的作用;比如屈原的《离骚》《国殇》、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文天祥的《正气歌》等。反观当下诗歌圈,新潮诗、先锋诗、“梨花体”“羊羔体”“白云体”“海啸体”,以至于“下半身诗歌”,可谓泥沙俱下、良莠同生。这个圈子,有人热衷于吵吵闹闹、集体起哄,有人还嫌乱得不够,推波助澜,甚至单挑约架。在这种环境下,也有一些人熟视无睹,安静地阅读、写作,我欣赏这样的写作。世界很有意思,往往这样的作品反而接地气,有精气神和生命力。比如和四水很多作品,来看《夕阳下,我给母亲剪脚趾甲》:“低头、弯腰、剪脚趾甲/这么简单的动作/母亲已经很吃力了/母亲低头弯腰一辈子/栽秧、割麦、薅锄/砍柴、背水、做饭/招呼土地生儿育女/样样顶呱呱/现在轮到修理自己的脚趾/就不能了/母亲的趾甲在风花雪月中生长/而我在温馨的夕阳里把它剪去/母亲的趾甲很厚/她绣的绣花布鞋/也软化不了/剪一下/嗒的脆响一声/然后每一个趾甲准确地/跳到我的胸口/跳出八十岁农村女人/在大山练就的/硬度”。“低头、弯腰、剪脚趾甲”对于很多人,即便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做这件事并不难,但“母亲已经很吃力了”,对一位八旬老人,小时候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折磨过她;成家后众多孩子嗷嗷待哺、衣食疾病击打过她;生活的苦累困顿、冷风凄雨袭击过她;终于连最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诗人笔锋一转,追忆年轻时的母亲,“样样顶呱呱”,一位吃苦耐劳、利落能干的母亲就出现在读者脑际。前后对比,我们只能唏嘘岁月的无情、光阴的流逝、生活的艰难。诗歌后半部分,“我在温馨的夕阳里把它剪去”,简洁的文字,定格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窗外夕阳依然彤红,室内窗明几净,母亲端坐于床头,诗人坐在小凳子上,小心翼翼地给老人剪脚趾甲。评论家野曼说:“唯真情,才动人心;唯实感,才有血肉;唯有我,才有灵魂”。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有精彩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结尾诗人继续描摹给母亲剪脚趾甲的动作、声音及此刻感受。轻轻握着母亲的脚,像握着传世珍宝,感受着母亲体温,就像抚摸温润的夕阳。和四水在亲情写作中,情感浓烈饱满,走笔自然从容,语言张弛有度。这首作品能轻易体味到细节的力量和重要;这些文字像一面镜子,照出母亲的慈祥、善良、和蔼可亲;也照出诗人的朴实、孝顺、细致入微。
 
  生活里有些遇见在城乡路口
 
  这本诗集书名是《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正如书名一样,和四水很多作品就在写村头巷尾、左邻右舍及小商小贩等,他经常像诗经时代的采诗者,向走过的田野乡村、向上下班时遇到的形形色色路人,向周围的树木花草、山川河流等,把看到、听到的物象化炼成诗。这些文字注定是鲜活生动的。有老墙土院的味道,有泥土露珠的清新。比如《冬天,不说冷与不冷的问题》:“原想,他要第一个在铺满雪花的街道/烙上脚印。第一个扒开那刺骨的白/谁知道,那些垃圾桶/早就被人翻了又翻,捡了又捡/人民路、小康路都是这样/此时,他两手空空站在福星宾馆门口发抖/福星宾馆大门开着,出进的人很多/他看到电梯旁,有卫生间/他要小便。他进了卫生间/呀,多香,多暖/本来,他只想小冲冲/但这暖气,让他禁不住蹲了下来/他想打电话告诉家人/此时,他很温暖。可是/冬天,不说冷与不冷的问题/他马上起身,关好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诗中的他,应该是一名拾荒者,即便起得很早,但“那些垃圾桶/早就被人翻了又翻,捡了又捡”。读到这里我内心很不平静,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人生活富裕了,特别是我们生活的城市,高了、大了、繁华了,GDP增长了;众多机场高铁、地铁码头建成了。充斥在我们视域的是富豪榜的排名反复更迭、闪转轮换;各类明星行程影踪、出轨绯闻等。却把很多低处的事物与人物视而不见。但和四水关注了,清晨雪后,寒风刺骨,“人民路、小康路”等多个街道,多个垃圾桶“早就被人翻了又翻,捡了又捡”。南北朝文理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里说:“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任何事物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的眼睛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的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致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和四水无疑是生活的有心人,他用善良的目光去观察,用悲悯的心灵去感受,用诗人的视角来切入,这样的文字怎能不感染和打动人?这首诗看似与自己无关,其实处处相联;貌似无爱,其实处处充满爱。很是细微精到。影射出底层一些群众生活依然艰辛艰难,洋溢着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耐读、耐品。

  仔细翻阅和四水作品,很多素材来自现实生活,就在你我之间,只是他有一颗诗心,一双慧眼,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切水到渠成,比如《小镇的一天》:“一支出殡队从小镇缓缓而过/声声唢呐穿透千古的忧伤/白色飞扬着一些寒冷∥出殡队刚出村口/一支迎亲队就涌进了小镇/十余辆小轿车哼着轻音乐/增添了这个小镇/几多浪漫∥我和几个认识不认识的人/刚从出殡队里走出/平平静静地踏进/贴有囍字的大院∥刚才我听见鞭炮声声/现在我听见鞭炮声声”。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特别注重遣词用字,如何用得恰当准确,都要思忖再三、反复斟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是一种长期斟酌、深思熟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清·顾文炜《苦吟》)是一种瀚海寻觅、苦苦权衡;当然也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的幸运降临。和四水这首诗,就是“偶得之”,第一节描写“一支出殡队从小镇缓缓而过”,不管谁家,这都是很让人悲痛的事,唢呐如泣如诉,亲人肝肠寸断,这种忧伤氛围,甚至感染不少陌生人,让人“飞扬着一些寒冷”。第二节“出殡队刚出村口/一支迎亲队就涌进了小镇”,作为一个镇子,这种红白事“碰头”并不奇怪,诗人在写作中使用对比手法,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是悲与喜对比,一家出殡,一家迎亲;二是声音对比,一家“唢呐穿透千古的忧伤”,一家“十余辆小轿车哼着轻音乐”;三是氛围对比,一家“飞扬着一些寒冷”,一家“增添了这个小镇,几多浪漫”;四是颜色对比,出殡是悲怆之事,以白色加以哀悼,喜结良缘,自然红红火火;五是多少对比,出殡送走一人,结婚迎进一人。在多重或明或暗对比下,就发现这首诗与众不同,甚至很有意思。第三节对比手法仍在继续,“刚从出殡队里走出/平平静静地踏进/贴有囍字的大院”。走出与走进,悲愁与喜庆,都在片刻之间、几步之遥。整首诗使用两条线,脉络非常清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实这首诗真正寓意世事无常,红尘无痕;生与死,出与进,离与合,多与少都是相对的,彼此间距离很近。喜欢这首诗,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诗人已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思考上,既给人豁然开朗的点拨,又留下想象空间。
 
  生命里有个港湾叫家乡
 
  众所周知,家乡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特别意义,自古以来,写家乡的文人骚客和家喻户晓的著名篇章举不胜举,“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是一种思念;“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宋·马致远《四块玉·叹世)也是一种思念;本人在阅读《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时,发现不少作品写到家乡,就像写父母亲的作品一样,感情投放饱满丰沛,走笔舒展自然。比如《我是怒江的一块石头》:“怒江,我是你身边的一块石头/我的生命,因此深深烙下了你的胎记/我只是一块石头,我的骨骼里/积淀了你的乳汁,注满了你的野性/多少年来/静静坚守你的执着,默默倾听你的哀愁/我只是一块石头,不是奇材贵玉/不能在园林里为你博得赞叹/不能在高楼上为你取得荣光/不能在柜台里为你获得财富/前世和今生/我既然只是石头,就做一块石头吧/请轻轻地碾碎我,哪怕为亲人前行的路/垫上一粒踏石,或者砌入岸堤/增加一分硬度,也为你的奔腾/写下忠诚”。怒江是亚洲一条著名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若拍格,全长3240千米,这条滚滚飞泻的巨大河流,像一条巨龙,逢山迂回,逢崖跳跃,以势不可挡的威猛,倾泄于祖国大西南的千沟万壑;又像一位母亲,用博大的胸襟,哺育两岸大地和万物;还像一位豪爽的父亲,以其果敢、粗犷、无畏,养育了同样性格的各族人民。诗人把自己看作怒江的一部分,自己的脉搏与心跳,都与怒江同频共振。面对怒江,诗人像在倾诉、私语,甚至忏悔“我只是一块石头”,不能为你“博得赞叹、取得荣光、获得财富”。这种卑微之态和谦恭之心,这种婉约细腻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动。结尾“请轻轻地碾碎我”,这种对怒江和脚下土地的浓浓情感弥散开来,回望和惆怅,悲悯与苦难,这种无论漂泊于何处,奔走于即使在天涯海角,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让读者动容。诗人倾诉于情,发言为心;彰显爱的力量,诠释文字的神奇。

  最后分析《火塘》:“家乡白族那马人,家家有火塘/我家的火塘不贵,没有上台、雕木/我家的火塘落地,周围只有/一个茶罐、几个洋芋、一个敬畏的三脚架/这么简单的火塘从不熄灭/把一个民族的火,从古延续至今/夏天很热,冬天很冷/火塘不知季节,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只知道用燃烧诠释/野木、野草的生命意义/即使在冬天,火苗很大/虽照不到两米以外的/冷与暗,却是暖热/一代又一代人/与大山相依为命的血”。从影视上经常看到地处大西南的少数民族同胞家里“家家有火塘”,火塘作用很多,一是烧煮食物,比如烧水、煮茶、烤肉和洋芋等。二是取暖,云贵高原的冬天,天寒风大、霜雪如剑,这时候只要火塘烧旺了,家就暖和了,心就温暖了。三是娱乐,逢年过节,为老人祝寿、家里增添人丁等,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欢聚一堂,围火起舞、边唱边跳,增添喜庆气氛,分享欢乐。四是举行宗教仪式,特定日期在火塘边进行一些祭祀、祈福等。可以说,火塘就是家,家就是火塘。“把一个民族的火,从古延续至今”,从这方面讲,火塘如同一个民族的图腾,烛照本民族的历祖历宗,也将继续护佑他们的子孙万代。和四水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他的热爱,一看就不是矫情作秀、装腔作势,而是发自内心。德国诗人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和四水热爱被大山包围的偏僻之地,热爱家乡人民的淳朴厚道,热爱这里的故事和传说。整首诗通过“火塘”这一物象,表达诗人对父母之邦的依恋与感激。践行了“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天意君须会,人间有好诗”(唐·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我在反复品读《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这一百多首诗,虽然题材多样、创作手法各异,但可浓缩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它看似平常、简单、古老,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但它又是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永恒母题,和四水就抓住了它。 

  史映红:笔名桑雪,藏名岗日罗布,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庄浪县,九十年代入伍进藏,已转业;居山西太原市;在《诗刊》《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发表诗文950余篇(首),著有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文学评论集正在出版当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