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奏响心灵的独韵

林莽2020-01-08 17:50:28
图为2003年孟秋著名诗人叶延滨(左一)、林莽(右一)、穆石(左二)等诗人障日山采风。
 
奏响心灵的独韵
——穆石诗歌作品印象

作者:林莽
 
  文学创作既是享受,也是极其痛苦的工作。诗歌创作尤为独特,她是语言的高度凝练、涵概和审美。选择了这条路等同于接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时下世俗的冷眼。诗歌不等同通俗歌曲,流行音乐,她是极少数人完成的事业。

  穆石的诗歌作品读之不多,但是,从他的几次诗歌沙龙朗读的作品及其过去发表的作品可以略窥一斑。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倾向。

  八十年代初期,穆石的早期作品主要以一种青年人的激情和志向作为作品的主脉络。如诗作《竹叶梅》,竹的青翠傲骨/梅的苦寒冰心/多想面临朔风/却置身温室盆中。字语透出一种质朴,也显露出一个年轻人对事业的迷惘。同时期还有《迎春花》,朗诵诗《我吹熄了第十九根烛光》,清丽的语言是对人生、事业执着的追求。

  进入到八十年末期,九十年初期,也许是生活的阅历和社会的磨练,穆石的诗风有了较大转变和长足的进展,其诗歌也日臻走向成熟。他的诗歌作品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凝重与象征意识,婉约与炽热的抒情情愫构成其作品的主体审美。如诗歌《黄土地》,沙哑的喉音里溢着血浆/广袤的脊梁上掮着桑苍/黑色的猛兽吞噬着骨髓/在那方,滋孕着大禹的儿郎……

  再如《春天的十四行》,春天,你是早雁划起的哨音/你是黄昏下飘遥的柳絮/你是白鹅红掌下拨动的浮冰/你还是那铁犁翻动着的寄语/春天,风儿是诱人的面纱/雨儿是诉不完的话语/柳鸣是情人绵绵的对答/你还是叶荚上眨动的凝眸……

  这个时代作品,穆石似乎吸收西方诗人如叶芝、艾略特、惠特曼和庞德的某些意象于他的作品中,可以隐约而见。其爱情诗又大量吸收了古诗词中李煜、柳永和晏殊的一些语境;现代诗人中,吸收了戴望舒、李金发和朱湘等著名诗人抒情婉约的笔触;当代诗人中舒婷、北岛和顾城等诗人对其诗风成熟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力。总之,这个时期是穆石诗歌创作的饕餮时代。面对纷杂的诗歌流派,他选择的是默默地吸收,纵情的关注,等待着其诗歌创作独特风格的到来。

  可谓是“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无奈的等待,刻意的追求,没能使其在诗歌创作中产生夺目的波澜。但是,穆石散文诗的创作却使其迎刃有余,四处开花。

  也许是散文诗这种介于散文和诗歌的独特体裁,更能够体悟穆石的情感思维和心灵的独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穆石散文诗作品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既有空灵细腻,也存在情景交融。他截取了生活中一幕幕全息立体的景象,如《白洋淀》、《菊殇》和《窗外,那片火炬林》等作品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白洋淀》顺畅空灵的语言,“晚风喘着微弱的气息,轻拂着茸茸的苇絮。苇絮则悠然的搔弄着身躯,相互摩裟着,款着松软的裙摆,低嘘着悠长的口哨……”;《菊殇》中,“一弯扁月仿佛是泛起的小舟,撩泼着残云,披挂着朦胧的蓑笠,裸着尖尖的小虎牙,清清光晕飞溅着……”;再如《窗外,那片火炬林》,“秋水明澈,那可是秋的眼?秋的梦?风嗖嗖,那白昼浮游的冷月,仿佛如飘荡的灯笼,我的心亦若那破碎的月轮……”

  二十世纪末期,穆石的文学创作进入停顿状态,很长时间,穆石几乎没有任何诗歌作品问世。这个时期,他以新闻记者的目光,关注着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命运。也许是理性思维搁置了文学的灵性,他写了大量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刊发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许是工作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催化,穆石心灵的底蕴——诗歌和散文诗创作的八音盒重新开启了。

  穆石大量丰富厚实生活的积淀,其文学艺术创作的沉默是为了等待对艺术的升华和再造。成为他厚积薄发的源泉。其诗歌、散文诗作品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变革。如诗歌作品,《滚石之夜》、《南湖》、《木鱼鼓石》《秦淮河》和《鱼化石》、《比丘尼》等。他以对生活、生命的挚爱解读世间的变革;他以对未来的憧憬,宣泄着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穆石的诗歌创作还不够完美,诸如语句的推敲,意象的拓展和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等尚需要提高和完善,但我们深信他对诗歌创作坚韧无悔的追求,一定能够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佳作!

  心灵的创造是源自生活的独韵。
                                                                               
  作者简介

  林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北京作协理事。1969年开始诗歌创作,“白洋淀诗歌群落” 主要代表人物。著有《我流过这片土地》、《林莽诗选》、《永恒的瞬间》、《穿透岁月的光芒》 、随笔集《时光瞬间成为以往》等多部诗文集。主编出版有《中华诗歌百年精华》、《中国知青诗抄》等多部诗歌作品集。 现为《诗探索》编委、作品卷主编;《诗刊》编委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