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品读陈人杰的《鹰》

普布昌居2019-11-03 18:43:44
品读陈人杰的《鹰》

作者:普布昌居

  鹰

  作者:陈人杰

  它看上去一副老相,但非老态龙钟
  从尖利的喙子、红色眼圈
  可以看见天空暗藏的死结
  它老,与年龄无关,与怜悯无关
  它的老,是地老天荒的老,仍有
  从万物的心脏取出刀锋的本领

  它有很多形容词,显然雄鹰的雄不是性别
  而是将我的心从媚俗的肉身里兑换出来
  在愈来愈高的苍穹上变幻着不可企及的弧线
  显然它的翅膀在自己的回声里变硬
  当它再一次翻腾
  它成为风暴的源头、江河的源头、雪山的源头
  天空中帝国的源头
  它的长唳,像从另一个国度传来的圣谕

  再也没有什么想像了,但生活如果没有想像
  我们依靠这魂一样的精灵做什么
  我们该向谁学习飞翔?
  它不断升高,接近崇高,又俯冲下来
  重回深处的磨难
  一生,生于羽毛,困于翅膀
  它已使尽了所有的力气
  仍不能变成一道光向太阳奔去
  如苦胆高悬,衰老的荣耀带着年轻的梦幻

  如果你有过行走高原的经历,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画面,蔚蓝苍穹中黑色的鹰振翅划过天际。是的,在高原,鹰极为普通,人人都会与之相遇,但能将其静与动的形貌生动勾勒,并将其一生的生命姿态刻画成一种精神气质的人却不多,陈人杰是其中一位。

  不能不说,陈人杰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与表现力。从诗集《回家》到《西藏书》,陈人杰的诗歌始终充溢着丰富的诗情与深刻的哲思。《鹰》是陈人杰在藏创作的诗集《西藏书》中的一首诗,品读《鹰》同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出色的创作才能。
  
  诗歌共三个小节,在第一小节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抓住鹰的面部特点,形象勾画鹰的静态形貌:“它看上去一副老相,但非老态龙钟/从尖利的喙子、红色眼圈/可以看见天空暗藏的死结”。“老相”,是鹰褶皱纵深的脸部,“尖利”和“红色”两个形容词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鹰的锋利的喙子和机敏的眼睛,凸显了鹰的厉害。鹰是天空的精灵,时间和风雨中的历练使它得以洞晓天空的秘密,它的老相只是一种假象,而“从万物的心脏取出刀锋的本领”才是它的实相。
  
  在第二小节里,诗人加入了对鹰的动作与声音的描写:“在愈来愈高的苍穹上变幻着不可企及的弧线”,“它的翅膀在自己的回声里变硬”,“它的长唳,像从另一个国度传来的圣喻”。几个短句,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行动中的鹰:它的双翅在震动中越发有力,它的叫声辽远、犀利,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变幻着不可企及的弧度”,更是将鹰上下翻飞,随意滑翔,无所拘束的自由、洒脱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它的再一次翻腾/它成为风暴的源头/江河的源头/雪山的源头/天空中帝国的源头。”的排比句式则动感与气势十足地表现出鹰在翻飞腾跃时彰显出的力量。
  
  诗歌两小节动静结合的描写使诗人笔下的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与此同时,这没有驯化的高原生灵所具有的孤独,坚韧,豪气与无畏的生命热情也一并势不可挡地扩散出来,深深地震撼着诗人,令他感慨:“雄鹰的雄不是性别/而是将我的心从媚俗的肉身里兑换出来”的一种精神。
  
  诗歌的最后一节,是诗歌思想与情感升华的部分。诗人对鹰的描写从表象推进到精神,从鹰的生命姿态进而思考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第一句“再也没有什么想象了”,形象呈现了我们的那些安于被设置的生活,一地鸡毛,碌碌无为,庸常琐碎的生活状态。是鹰的“不断升高,接近崇高,又俯冲下来/重回深处的磨难”中包含的向上,向自由的勇敢与努力,“一生,生于羽毛,困于翅膀/它已使尽了所有的力气/仍不能变成一道光向太阳奔去”中体现的拼尽所有,执着梦想的悲壮,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渴望与想象。人生中何尝没有这样一种境遇,命运起伏,且困难重重,即使有所追求,敢于行动,也不免被各种有限困住手脚,无法抵达梦想的边际, 但鹰的生命姿态启发我们,只要有不懈与坚持,就是对生命热情和力量的张扬,就是一种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一如诗歌结句所言“衰老的荣耀带着年轻的梦幻” ,整首诗的意蕴因此提高到了一种哲思。
  
  鹰是天空的精灵,它的一生将生的快乐和死的荣耀都交给了飞翔,它用振翅高飞或搏击长空为自由,无畏做出最好的诠释。鹰的傲然向着太阳飞翔的雄姿甚至化为一种精神,激励人心,引导人心,给人以最大的震撼与感动。许多文人都深情表达过对鹰的礼赞:作家丽尼称赞“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飞”,诗人于坚将鹰称为“帝王部落的图腾,和英雄一起出征”,“鹰是汉子们的信念”。陈人杰则从“一生,生于羽毛,困于翅膀,它已使尽了所有的力气,仍不能变成一道光向太阳奔去”的书写中歌咏鹰热情、无畏、悲壮的精神特质,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意象的审美意蕴。

  陈人杰是一位援藏干部,2012年他带着多年的梦想,从秀丽的江南古都一路向西,走进雪域高原,走进羌塘草原,走进高寒的申扎县。与西藏相遇,对于陈人杰是一种生命的丰富,在行走高原的日子里,他一方面惊叹、折服于高原自然天成的独特景观,另一方面又经受着极地高寒的生存环境对体力与耐力的考验;一方面,他为高原人的淳朴、坚忍、乐观、旷达的生命态度感动,另一方面又为牧区物质的贫困与落后,还有远离亲人的孤独寂寞唏嘘感慨,这些经验和感受丰富和深化着他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思考,并影响着他的创作,让他的诗歌中不止有江南的温和与典雅也多了高原的旷达与坚韧。
 
  作者简介:
  普布昌居:藏族,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