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浩学:儒释道浩,我自观之

甘易2019-06-29 01:39:16
浩学:儒释道浩,我自观之
 
作者:甘易  
 
  一、浩学的提法与儒释道的并列
 
  以往说起中国传统文化,说起国学,都讲儒释道。中国的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核心思想。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还有重要一脉未作为国学之道去承袭,抑或未承袭至高位,即是由孟子所开创的浩然之气学说。浩然之气出自孟子的呼吸养生方法,也是孟子的心生修养目的。浩然之气一词也是孟子所创造的哲学概念。孟子的浩然之气学说,在二千年前圣人频出时代的诸子百家中是站在顶峰的学说思想。在今日国学的传承中,一般都讲国学十二道,浩然之气学说并未列入国学十二道之中。我们姑且将孟子浩然之气学说看作是国学第十三道。孟子的浩然之气学说,是气息善养之道,先天具有独尊之位序,未居国学十二道序列,未居国学传承之高位,盖因珠玉光华人未识。而今我们取孟子浩然之气第一字“浩”字,以此命名为学,可简称为浩学。我们提出浩学的目的,就是要用浩学作为旌旗来大力弘扬孟子浩然之气学说,使其成为国学之道,并承载至其高位,进一步拓展其学说影响的空间和外延。
 
  历史上,范仲淹首度提出了“浩学”这两字概念。北宋大文人范仲淹身上流淌着孟子的“浩然之气”,无论读他的诗词,还是观他的人生,这种浩然之气无时无刻不让人心下沸腾。范仲淹无论得意失意,不改初衷,始终如一,通达磊落。这正是范仲淹的“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让他在身处任何一个位置都心安理得,忘却心外之物,一心只缘督而行。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 维 ,枢密直学士 纶 ,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历史上,宋朝的苏轼是继孟子以后第一位较全面定义过浩然之气的大诗人。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人,无足怪者。”苏轼也是能将儒释道浩四家思想精髓融会贯通于一身的历史第一人,也是今日所谓浩学的有源之起。
 
  浩学重临世,浩学赋新意。运用浩学之名,将浩学定义为关于浩然之气的学说,实乃精辟之见。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创立浩然之气学说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而今我们通过对浩然之气学说的发展,将其命名为浩学,广开言路,重树格局,也算是还亚圣孟子的名世之举。浩学临世,收获赞誉。浩学重生,可借殊荣。还孟子浩然之气的名世之举,还润泽其生母仉氏的母爱光辉,仉氏母爱彰显浩然之气,日月同辉。孟子修得不世之才、圣人人格和浩然之气思想之所以名世,根源于贤淑睿智的良好家教。孟子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形象,在孟子三岁丧父后,她就担负起教养孟子的全部责任。她的事迹“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典故广为传颂。正是在她的规范和激发下,孟子发愤读书,终成一代旷世圣儒。2006年12月,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确定将农历的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即是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母亲节。
 
  撷前人精华,继往圣绝学。先将浩然之气学说列入国学之道,再将浩然之气学说承袭至高位,即与儒释道相并列,这个实践过程可成为一种透视和重估华夏千古精神文明的崭新思路。认识自己的力量,找到坚不可摧的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国学中,确立浩学,完善浩学,将浩学像火焰一般燃烧,去感受去欣赏去赞誉,将儒释道浩相并提,立意宏伟,这是一种思维格式的创新突破,这是个一流的大概念,一个伟大的思路,伟大的创意,某种程度上重构了对华夏千古文明的解释系统,从以往儒释道的三维解释系统,升级蝶变为儒释道浩的四维解释系统。
 
  以浩学为旌旗,这样在形式上就具备了与儒释道相并列而加以弘扬的格局形势,也算朗朗上口,品格高卓,诸子百家,先秦圣道,古老智慧,历史悠久。但是,浩学要想名副其实,真正托起一面旗帜,还必须在浩然之气学说自身体系完善方面和价值定位上有其坦然达观、超然豪迈之处才行。要想并列为儒释道浩,浩学必须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也必须体现出同等体量能量。这样才能够获得并列资格,让社会接受,为广众识别。
 
  浩然之气学说,作为国学的第十三道,应具有其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此,我们将从浩然之气学说今日之发展成型,且以其经文问世后的思想内在逻辑关系与儒释道类比,以及浩然之气学说内涵作为浩学主体结构近缘拓展出的外延丰富性两方面加以说明。
 
  二、浩学的内在逻辑与儒释道之类比
 
  2019.1.3,作家网文化艺术栏目发表的赵立航、甘易著述的《浩然之气(经文三篇)》(修订版)系统地阐述了浩然之气学涚,其所提出的是一种能量气息学说,是一种用能量解释气息善养的道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能量气息的人生哲学。这是该经文所蕴涵的内在逻辑。该经文既是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也是具象的实践和应用的摹写,该经文所蕴涵的理论突破和爆发性创新,也成为其所倡导的国学第十三道的鼎力之作。该经文的语言,就像星云大师所说的一句箴言那般——“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它给我们打开的是另一片天空,展示的是尽写乾坤“万物一体”的古圣贤所说的心灵境界,让我们多个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增加我们生命的维度,也增加我们理想的美好。浩然之气经文所倡导的就是贯通能量气息的英雄之道和牛人之道。浩然之气者,浑然天成,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长虹,一气贯通而天地和万物生。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英雄之道当可为一道。英雄何谓?浩然者,牛人也。为更贴近生活实际和大众认知,且文字贴意与儒释道相对应,我们将以牛人替代英雄,用牛人之道来叙述浩然之气经文道学。
 
  如果说儒学讲圣人之道,佛学讲佛人之道,道学讲道人之道,那么浩学就是讲牛人之道。牛人之道也非凭空而来,随着作家网发表的诸多评论浩然之气经文文章的出现,牛人之道的说法也应运而生。牛人之道,确确实实应是华夏魂脉和精神传承有所或缺且理应上选的脊梁之道。牛人之道体现浩然之气的气概之说。具体诠释浩然之气何为牛人之道,必须先从牛说起。在动物世界,牛跟人的关系密切,牛的气息是比较大的,牛的力气大气息大,人们习惯把牛气当做人们的豪迈之气,把牛人当作豪迈之人。牛人堂,牛人牛像牛事牛语牛市。这就是借喻牛和牛气所进行的一种浩然之气的广义气概思维。
 
  浩然之气的核心是气,气息善养,所强调的是生命气息长养的过程。浩然之气气概思维所表征的六种气息维度是长养、精练、豪迈、自在、混元、无极,用此六项气息维度来确心立思,树标立言即是牛人的气概思维。
 
  牛人之道就是能量之道,志向浩瀚,绵延不绝,气壮山河,豪迈隽永,钢铁意志,战斗精神,十项全能,全副武装,武装到牙齿,随时能战斗,随时在战斗,能击穿痛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砥砺奋进精神。牛人之道倡导五不停止精神,即从不停止工作,从不停止奋斗,从不停止思考,从不停止创新,从不停止进步。牛人之道是众生皆可成为英雄成为豪杰。浩然之气担当得起此种以能量气息为道的道学精神。
 
  儒释道浩,这样的达观认知和位置排序,可使国学整体涵盖更为全面,表现更为立体,气息更为顺畅,胸襟更为阔大。浩然之气称为国学新经典之道浩然之道,独树一帜气息长养修炼方面的经典学说标杆,融能量概念于道学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传承宝库,是国学的大智慧,人生的大自在,社会的大财富。如果说,王阳明心学明晰了指出了中国人个体人格的圣人化问题,满大街都是圣人,凡人不能圣不能贤,何为人也。那么说,浩然之气学说同样明晰了指出了中国人个体人格的豪气化问题,满大街都是牛人,凡人不能豪不能牛,何为人也。英雄莫问出处,牛人何须由来。正所谓,修心者圣,养气者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圣,开悟观照如盤养气通豪。
 
  这样来看,儒释道浩就可视为四种华夏精神文明魂脉和精神传承,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建立起了富有创造新意的解释系统。建构出体系完整,增维辐射;彰显成气势恢宏,魅力无穷。
 
  浩学的出现,并以儒释道浩相并列,在逻辑上也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往用儒释道诠释华夏精神文明的是三元理论,三元理论也是合理的、实用的,也为大众所习惯认同,同时也符合老子道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有人说《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如果再按照《周易》的阴阳思想和二分定律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看待分析,比起三元理论,四维(四象)的理论就更显均衡、周延和丰富。这样儒释道的三元理论即可增强为儒释道浩的四维分析系统。儒释为一组对应,道浩为一组对应。这样就更好地阴阳平衡结构均衡地重新审视诠释了华夏精神文明魂脉和精神传承。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认知明鉴)
  佛人之性如太虚,只是一个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自性本空)
  道人之为如自然,只是一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作。(顺应自然)
  牛人之气如山河,只是一个壮。气息豪迈,澎湃隽永。(生息壮美)
 
  圣人之道、牛人之道属于入世之道,有四养,即养人格,养见识,养志气,养气息!四养完成,方有时运垂爱,才能走向功德圆满,成为最殊胜回向。
 
  佛人之道和道人之道属于出世之道,有四修,即修心性,修无住,修顺应,修无为!四修完成,方得佛道真谛,才能达至功德圆满,成为最殊胜回向。
 
  人生也好,生活也罢,其实就是一场命运之争。每个人都想成为这场命运之争的胜利者和出世者。谁的命硬,谁的运喜,谁就可执牛耳。儒释道浩,均各自充满着无限能量,我们要从其中汲取其无限滋养。
 
  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圣贤和教宗的最高境界,就是其所代表的国人国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其学说之灵魂所在。儒家讲仁义,释家讲慈悲,道家说阴阳,浩家说能量。儒学讲:正心,诚,无妄。释学讲:明心见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学讲: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浩学讲:物我皆备,有志为之。
 
  我们要像圣人一般人格垂范,见识不凡;像佛人一般明心见性,心无所住;像道人一般顺应自然,无为而作;像牛人一般志向浩瀚,气息善养。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浩四家事实上也可以这样明确的分工:儒家负责规范人的行为正误;释家负责释放人的心灵烦恼;道家负责提升人的身心快乐;浩家负责弘扬人的奋斗进取。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说话、做事不知道怎么办,要读儒家;个人内心烦恼、痛苦无法排遣,应读释家;要想身心同时自由自在、舒适自然,得读道家;要想心有远图,踌躇满志,有所作为,需读浩家。
 
  三、浩学内涵丰富外延扩展与儒释道之量体
 
  以国学第十三道浩然之气学说为主体构成拟想的浩学,在内在逻辑上具有独立的构想解释系统与儒释道相益补相融合且并行不悖的情况下,如何在国学体量上扩展自己,形成某种相当,能够相提并论,具有同等层级的能量,则还需要浩学群组国学拓展外延。世间的万事万物遵循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基本原理。在国学十二道中,庄子——养性之道和大学——修身之道完全具备与浩然之气气息善养学说的同宗共祖属性,基因契合,是最易结合在一起的道学同类项。道义相近,道义匹配,道义互补,三道结合,三道宗一,可成堂皇浩学。即为由孟子浩然之气道学与庄子养性之道和大学修身之道组合而成堂皇浩学。
 
  堂皇浩学,与中国古诗词歌赋具有精神属性的共生性和一致性,诗意即浩然。浩学同中国古诗词歌赋一样,均拥有共享四素之唯美。气象浑厚,混然天成。体面宏达,唯美壮阔。血脉贯通,传承古今。韵度飘逸,幽远高卓。堂皇浩学,与中国古诗词歌赋还在意蕴、方向、旗帜等更多方面具有正相关和一致性。2018.4.10,作家网发表了赵立航《浩然之气的二十大诗文意境》的文章,是诗意的秉承,是诗人的创造,营造出了诸多不朽的浩然之气意境。历史上伟大诗人创设恢宏之作意境创造达成,也是诗人所具有的浩然之气使然。即诗人由凡入圣,修得了浩然之气,表征出作品的浩然之境,其作品的意境魅力具有广泛的历史催眠影响之力。堂皇浩学,与中国古诗词歌赋及文学创作还具有连体性和一致性,中国古诗词歌赋及文学创作当属堂皇浩学鼎盛之显表,鼎足之而立,鼎力之构筑。
 
  先看浩学内涵。我们知道,浩然之气学说作为浩学的主体构成,其思想定位是国学之道的气息善养之道,能量之道,站立之道,挺拔之道,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之道。目前浩然之气学说已经诞生了具有了经文,2019.1.3,在作家网发表有《浩然之气(经文三篇)》(修订版),经文字数为8245字。儒释道都有不同字数的经文且广为流传。目前浩然之气学说在国家级媒体平台发表经文,是能与儒释道相并列的一个外在条件。就一门学说而言,有经文产生即算学问落地。同样的由孟子开创的浩然之气道学的声名业已流传至今。浩学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声名均具备有提升其道学名次和影响之条件,只是有待于时间来佐证啦。社会发展变革至今天,随着《浩然之气(经文三篇)》(修订版)的发表,浩然之气的学说认知和其广泛的影响,已然超越了浩然之气学说创始人孟子的圣人之道的范畴,也超越了古典诗词歌赋所表现出的范畴,在生活和人生中,浩然之气进入了共享参与,同化融合,广泛生发的新表征阶段,浩然之道当行其时。天才也植入百花丛中,与万物同享一曲。平凡人皆可有浩然之思之气。浩然之气可观照人生观照生活,浩然之气成为大众自身可修养长养的蕴含气息,浩然之意境也构成了真正人生成长和走向成功的日常意境。
 
  再看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后看大学——修身之道。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 ; 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一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这样看来,集合浩然之气气息善养的能量之道,庄子养性之道,大学修身之道,三道集群、集思广益为一体的浩学,基本具备了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思想体量资格。至此,即可以产生出儒释道浩的提法,而非妄想之动议。这也大大有助于华夏魂脉和精神传承的发扬光大。
 
  其实浩学的庞大体量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浩学更是实践最为充沛的一种理论。其实践应用庞大体量丝毫不输于不弱于儒释道的任一理论。生命是呼吸之气,长养是浩然之气。生命的长养就是生活就是人生。浩然之气就是人的故事和人的精神。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生活就是浩学。放飞自我创造无限的追求就是浩学。生活中人们最离不开的就是浩学的无限意蕴:奋斗、励志、成长的愿望与野心、成功和成就、英雄、豪迈、竞争、贯通、使命主义等等。灵魂卓越,人格魅力。万千理想,时刻精彩。高品奢华,瞬间涵美。心流涌动,巅峰体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最能体现浩学精神和意蕴的是诗词歌赋,诗词歌赋包括各类文学创作,所体现出的就是人们放飞自我创造无限的浩然之气。中国诗词歌赋以往未曾与儒释道等国学精神深入连接挂钩,以独立之姿自展传承辉煌和风采,概因没有像浩学这般更为怡然自得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匹配。因为浩学,因为共生,因为连体,因为同道,因为同意……我们打通连接了国学与中国最灿烂文化之诗词歌赋等文学的联系,唤醒了相互间精神意蕴一致性的匹配和呼应。浩学之涵盖广泛丰富,浩学之旌旗连绵张扬!
 
  四、浩学主要思想主张及运象学新视野
 
  浩学作为国学之大学道,是国学三道(孟子浩然之气、庄子养性之道和大学修身之道)的集大成之学。在此精神范围、思想旗帜和具体主张集义之下,浩学具有了作为浩学形态的独特的升华的蝶变的精神主张,从而也形成了自身旌旗方向和规则内涵。
 
  浩学说能量。说的是有之道,生之道,事之道,物之道,志之道和为之道。
 
  浩学讲,物我皆备,有志为之。这是浩学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方向。物我皆备,我备为何?即是孟子所言的“万物皆备于我”。世界上万事万物之理已经由天赋予我,在我的性分之内完全具备了。我自身已具备了悟道求道循道之资质,有大人人格,能承载其万物皆备。物我皆备,物备为何?是指对我的生活相关联的万物,即人、财、物、事的备用备取备需备达,物备还指能够自主提升自身的能量状态,建起了属于自身可取舍的相应能量和价值,活出了属于自身的一个份量。有志为之,是每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法和奋斗法。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立志。有志为之,无志盲之。孟子的最高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志为之,就是以达和善为目标的生存法和奋斗法。
 
  浩学有三种修行悟道法门,一是能量法门,二是气息法门,三是运象法门。对能量法门和气息法门,在上述《浩然之气(经文三篇)》(修订版)中,能量篇和气息篇已作出详细说明。在此重点讲述运象法门,从而再行揭示出浩学所具有的独特而丰富的命运学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浩学的使命和目的之一,就是对其“一命二运”问题加以研究和主张,开启出运道或运象的另类极目视角,提出相关极目运道或运象新主张。
 
  浩学关于运象之道的精髓之处在于:安之若命,有生于无,万物同体,负阴抱阳;无为无用,静通源达,天轮偶得,归零达道;能量法则,福人福地,天然神明,精气神足;主体感知,有生作为,正大光明,落英缤纷。
 
  浩学具体提出了十六种极目运道或运象。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先天无为”八种极目运道,其中,先天运四种,含自然、有无、天地、阴阳运象;无为运四种,含无为、宁静、玄机、逍遥运象。第二部分为“后天有为”八种极目运道,其中,后天运即秉承运四种,含浩然、方寸、良知、精气运象;有为运四种,含念达、志向、堂皇、桃花运象。
 
  读浩学的六个目的:扩展视野,撑起气象,培养智慧,增强能力,提升德行,向道而行。
 
  淡如烟云,定如磐石。凡事都是各方因素恰到好处的产物,我们所提出儒释道浩四种华夏魂脉和精神传承的说法,恰值其时。复兴古老传承,弘扬国学瑰宝,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打开国学发展的视角,挖掘出其隐藏能量,重估国学文明价值,凝神聚力地完善国学文明的四维价值体系,促进改善其修炼方式即变身为修能量、修灵性、修机缘和修造化的升级广散。
 
  儒释道浩四种华夏魂脉和精神传承,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生存土壤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虽然道法有异,归途不同,但获取殊胜,均是其标为。王国维说:“振兴中华要靠哲学”。儒释道浩,方法道德。认知模型,思维框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获取殊胜,必须为万千大众所共识所自觉,进而加以修炼成长,方可汇集凝聚出无限能量。当广大人众通过其共识和修炼而获得拥有无限能量,且使其能量爆发,当可殊胜回向,光耀中华。
 
 

  作者简介:
  甘易,著名学者、诗人,职业撰稿人。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对哲学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喜欢诗歌赋文。
  著有《信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纲目录纂“信仰论百度百科”。
  2016年4月所作《卧牛城赋》,是应山西临汾平阳广场改造工程所作的一处不锈钢浮雕墙艺术景观赋文,亦称“七哉赋”。
  2019年1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气(经文三篇)》(修订版),是对孟子开创浩然之气学说丰富发展的集成之作,并围绕其文在其所作三篇相关评论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国学第十三道浩然之气道学的主张,还提出了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的系统主张。
  人生钟情文字,人生与理念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