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赵彦:文学人生的诗意回归  

赵彦2019-04-23 06:41:41
文学人生的诗意回归
——评龚奎林《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

  作者:赵彦
 
  龚奎林《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一书的文学阅读与研究成果便是对墨白小说的一次复活,他通过专业的阅读方法与批评理论将墨白小说的先锋形式与叙事表征带到普通读者的面前,又通过普通读者的学习与写作过程验证文学与阅读的影响。墨白文学与人生的互动在龚奎林教授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完美体现,龚教授将文学研究的社会功能落到了实处,将阅读的伦理功能彰显了出来。
 
  文学的意义只有在读者与作家、作品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完成阅读过程才能真正触摸到完整的作品意义。没有阅读,文学将永远是游荡荒野的幽灵。读者的阅读行为将文学作品从尘封的书架上复活,将文学意义从虚空中召回现实。龚奎林《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一书的文学阅读与研究成果便是对墨白小说的一次复活,他通过专业的阅读方法与批评理论将墨白小说的先锋形式与叙事表征带到普通读者的面前,又通过普通读者的学习与写作过程验证文学与阅读的影响。墨白文学与人生的互动在龚奎林教授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完美体现,龚教授将文学研究的社会功能落到了实处,将阅读的伦理功能彰显了出来。

  《文学与人生》一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墨白小说的研究成果,这是他作为学者阅读关切生命的文本的伦理行动,这一阅读行为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学识素养和批评功力,更展现了他始终以文学践行人生,以人生充实文学的伦理关切。自读博期间甫遇墨白,作者便被其小说中苦难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所击中,他者生命的荒诞、死亡腥气、悲剧宿命、自杀隐喻以及人性生存困境,跨越时空,与一个年轻人的内心和灵魂产生共鸣。这种对生命底色的文学体验,从“50后”的墨白先生传给了“70后”的龚奎林,又始终吸引着他将这种生命体验传递给“90后” “00后”的孩子们,事实证明,孩子们做的不错。可见文学传递的是一种人生,人生经历可能不同,但生命底色是相通的。第二个部分是他将自己的阅读理论引入教学实践、文学与人生相结合的产物。这一部分收录了学生阅读墨白小说的赏析文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和课程作业等,这些阅读文字展示了作者言传身教,让文学真正走进人生,走进孩子们生活的教学成果。2011年作者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开始指导学生阅读墨白文学作品,整理写作心得,发表评论,进行演讲,然后拓展写作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学年论文。8年间培养了大量学生成为文学爱好者,甚至有部分学生加入作协成为专职作家。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引人瞩目的地方,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作者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收录学生们阅读的文字,这些青年学子的文学阅读感受和体验,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墨白小说所呈现的生命、历史、苦难、人生的理解和看法,虽然文笔稍显稚嫩,理解不够深刻,但这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是文学的希望。作者的教学实践将文学与人生相结合,将个人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专业的批评式阅读与大学生读者的普通阅读相结合,并进行影响式教学,以专业型读者的意见引导普通读者对墨白小说这一相对晦涩的“纯文学中的纯文学——先锋文学”进行专业性解读,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利用新的电子媒介如博客、微信、QQ群等激发同学们的文学热情,这不仅是在新媒介语境中对文学阅读的拯救,更是将文学阅读的社会功能重新唤醒的一次有力尝试。
 
  《文学与人生》一书不仅是作者对当代先锋小说家墨白及其作品的一种文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更是一种阅读的伦理实践,是重新唤起文学阅读的社会功能的尝试,是将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现实社会的有力尝试,更是在新媒介语境下重新唤醒文学阅读的伦理关切的一次努力。这种新的伦理关切不是指找寻文学作品中的伦理主题,进行填鸭式的道德灌输,而是指在文学阅读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伦理素质,将对作家墨白人生的思考和对他者的尊重输入读者的意识中去,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作者的话来说,他想要通过文学阅读让学生了解文学、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了解虚伪的、真实的、苦痛的生活。他希望通过文学的阅读和教学将他曾经体验过的生命底色传递给学生,带来跨越时空的灵魂共鸣与震颤。当我们享有故事时,我们就享有人生。我们共同聆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共享一种人生。
 
  龚奎林是真正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在井冈山下,他将日子过成了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许远方很远,但其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诗,都能诗意地栖居。
 
  正如龚奎林所说:愿文学之光照亮生活!这本结合了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的著作正是他将文学之光照进生活的实践,借助其中一篇篇“00后”年轻学子通过阅读墨白文学介入生活的赏析文章,我们看到了文学在“90后”、“00后”的年轻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并成长为照亮他们生活与理想的光芒。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原载2018年12月26日《文艺报》
 
作者:赵彦
来源:龚奎林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4fb580102yr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