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座老房子的革命丰碑

晨风2021-09-13 22:01:46
  我是一座老房子,名叫“福建会馆”,坐落于龙川县老隆镇老街新华路的深巷中。曾经,这里繁华热闹,而今变得宁静安谧。古老的龙川、古老的历史,养育了我,我了解这里的红色故事,在我的记忆中,这里就是善良朴实、不屈不饶的龙川人民为夺得红色政权的一部奋斗史。
    我诞生于清末时期,闽粤两地的建筑风格融合于我一身,土木结构,三进院落式布局,宽15米,深38米,楼层较高,有阁楼,室内丹楹刻桷、画栋飞甍,两根粗大的圆形麻石柱子撑起我的门楼,方形的麻石条门框,两座青灰的大理石门墩厚实庄严,门额上梁有“福建会馆”四个大字,厚重苍劲,厢房的窗户下,两棵柏树与我一同成长。
    在我幼年的时候,作为闽粤商人同乡会会址,在我这来往的都是商贾富人,他们亮丽光鲜的衣着,他们有见地见识的谈吐,使我热闹而庄严。在闽粤文化交融以及两地经济贸易中,我起到了桥梁作用,为龙川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破裂,我便成了中国共产党员活动的秘密联络点。我很荣幸,虽没有强壮的臂膀,但是却能为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澎湃提供栖身之地;我敞开胸怀,为共产党人提供庇护之所;1923年和1925年,我成为澎湃和陈炯明的谈判之地,为营救海陆丰农会干部立下了汗马功劳。彭湃同志待在这里的时候,把农民讲习所的先进思想带到龙川,对农民运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帮助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反对封建恶习,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的工作经验。
    正是那粒种子在我身上落地开花,我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成为农民起义军坚实的堡垒,农民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工农红军的主力军。在我少年时期,他们为我披上了一件殷红的外衣,虽然迫于现实的残酷,我有时不得不藏起我的红外衣,但我殷红的心,从此与红色政权斗争一起跳动。东征军在这里设立指挥所,很多重要的领导人都曾在我处驻扎,林伯渠同志也曾随军住在这里。
    1942年的一天夜里,我突然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茅盾、何香凝、邹韬奋、夏衍、范长江等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爱国人士涌进我的怀抱。原来,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中央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他们,这场由中共中央指挥部署、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作为主办实施救援的“文化名人大营救”紧锣密鼓地进行,要把他们从香港安全撤离到后方,当时的负责人之一连贯同志就驻扎在我这里,精心安排和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何香凝、茅盾等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穿过日寇的重重封锁,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我成为大营救转移的中转站和宿营地,这些后来为新中国成立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化名人,最后都安全转移到后方的安全地带。这批爱国人士的成功营救,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被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就是这次大营救,无形中在我的身上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让我热血沸腾,在我的眼前也显示出一条康庄大道。
    1949年6月1日,我迎来了有生以来最辉煌的时刻——龙川人民政府在这里正式宣布成立,半百沧桑,我的正门上飘起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五星红旗!那一天,我心中升腾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那飘扬的五星红旗,映红了我的脸,那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让我激动万分!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我曾经作为老隆镇政府、老隆镇人民法庭、老隆镇机关幼儿园、龙川县老隆镇塑胶厂的办公用地。我见证了封建主义被推翻,见证了中华民国的成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见证了百姓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见证了人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高举马克思思想、列宁主义的旗帜,开辟复兴之路。
    如今,我已经130多岁了,垂垂老矣!我的使命我以为已经完成,我以为我的寿命也已尽了,然而,我被作为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又得以重视,又被保护起来,成为具有建筑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历史纪念馆,人们给了我尊贵的地位,我得以重生,生命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意义。“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灵魂”,我以历史的见证者和缔造者的身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基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用记忆深处的故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用我记忆深处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我用记忆深处的故事,提醒人们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我欣慰,不仅仅是因为我获得重生,更是因为知道中国革命力量的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必将永生!(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