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为“草原钢城”唱一支绿色的歌

杨子2021-06-14 23:29:39


为“草原钢城”唱一支绿色的歌

杨  子

        包头,蒙古语发音“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也称“鹿城”。她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草原钢城”。我曾在包头生活工作20多年,经历了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下乡插队,从高考到大学毕业分配到包头日报工作,包头给我留下了儿时的美好记忆、青春的梦想、生活的艰辛和奋斗的足迹,为我开拓了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文学编辑的道路。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包头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我国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头也是内蒙古绿化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位于包头市中心的赛汗塔拉生态园,是全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城中草原”。
        除了“城中草原”,包头还有大型运动休闲中心百里绿道犹如画廊般的奥林匹克公园,有我国华北地区首家特色旅游景区“北方兵器城”等景区。包头钢铁十里长街可与北京天安门前的东西长安大街相媲美。这些都使包头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和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包头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2020年包头获评“最受关注的天气预报(宜居宜游)”称号 ,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每当去过包头的朋友赞叹包头的美景时,我心里就充满了激动、喜悦和自豪。
        包头,早先因国家大型企业包头钢铁厂即“包钢”而著名,但也因为此地风沙大、树木少、污染重而令人生畏。曾经有个顺口溜——“提起包头,人人摇头”。解放初期,包头全市仅有63株行道树。人们凄凉地哀叹“北风吼,沙土扬,昏天黑地没遮挡”。那时包头虽然建了高炉,但整个市政建设还没有顾及到绿化,市容被夸张地形容为“万里阴山万里沙”,难怪当时很多外地人把“包头”误解为“风沙大,人们经常要把头包上”的意思。
        然而,钢城人不但有钢的性格,也有着改天换地“建绿洲、锁沙龙”的意志。大家动手,连年行动,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使钢城变了模样。到1986年,包头有人造林1400亩,种花38万平方米,铺草坪5万平方米,栽种绿篱9万延长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5平方米,跃入全国受表彰的44个地市级城市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包头跨进全国绿化先进行列,全市绿地面积达到2600多公顷,绿地覆盖率达20.2 % 。
        大力植树造林,创造了良性的小气候环境。老包头人说,包头终于树多了,花红了,风沙小了,空气新鲜了。而钢城绿化的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包钢、一机、二机、光华化学工业公司等国有重型企业的优势。这些企业都建立了绿化机构和队伍,有了自己的苗圃和花园。他们完成的绿化任务,占全市总任务的70%以上,把几乎半个钢城覆盖得绿意浓郁。一机、二机、光华化学工业公司等单位斩获首届“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光荣称号。全市其他大大小小单位作为一个个绿化细胞,在治理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四种污染方面效果也很明显。天蓝、水清、花鲜、树绿,掩映生辉,美不胜收。那设计精美的街心游园既是街景,又是园景。在钢铁大街、巴彦塔拉、阿尔丁、建设路等10多条街道上,树木草坪郁郁葱葱,五彩缤纷的鲜花点缀在通衢大道和街坊楼群之间,风姿迷人。那数不清的乔木、灌木、绿篱、花坛、草地,组成了多品种、多层次、立体化的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钢城披上了崭新的绿装,铺开了美丽的彩饰,成为与南国花城遥遥相应的北国绿城。
        作为当年的包头日报记者,我曾写下长篇通讯《一支绿色的歌——记包头市跨进全国绿化先进行列》,被北京《绿化与生活》转发,包头广播电台还配乐播送了这篇文章。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前夕,我到被评为首届“全国环境优美工厂”的二机厂采访,写了《不是公园胜似公园——二机厂 绿化美化侧记》一文。
        包头市的影响力、知名度因“绿”而逐渐提升。1987年8月22日,全国城市园林科研座谈会暨全国草坪地被植物协作网会议在包头召开。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学者50多人来到包头,兴致勃勃地跨进了会场——包头园林科研所的大门。体制改革的成果,众多的科技项目,深深吸引着代表们驻足观摩,点头称道。园林科研所院内,绿茵似毡 ,鲜花竞放,翠绿的云杉,优美的垂榆,葱茏的杨柳,满壁的爬山虎等众多树木花草的试验引种成效彰显。许多高山植物是该所科技人员从大青山、九峰山、贺兰山和内蒙古东部山区高地引种来的。他们行程两万多里,用了几年时间调查了200多种乡土地被植物种类,采集标本400多号,基本摸清了内蒙东西部地区野生植物的分布、生态,为大量引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他们从日本、美国、加拿大引种的花木 长势喜人,运用稀土试验种植的花草也初见成效。40多种草坪植物在这儿安家落户,使代表和专家们颇感兴趣。
        包头园林科研所本身便是一个充满绿意的单位。包头还有很多单位也是绿意盈满。我国著名草坪专家胡叔良在参观包钢时,亲眼看到10多个草种在厂区引栽种成功,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他说,筛选抗污力强的草种绿化厂区,对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保护人体健康,美化自然景观很有益处。那次会后,我到钢城青山宾馆采访了胡叔良。胡叔良是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教授,解放前毕业于南京农学院,是学园林专业的,从事草坪研究30多年。包头园林科研所搞草坪试验,多次得到他的指导。这次他来包头,亲眼看到40多个草坪在包头安家落户,十分高兴。他告诉我,草坪能给人们清新、凉爽之感,为人们提供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草在春季雪化后立即见绿,直到入冬前被大雪覆盖。包头属于高寒干旱地区,种草坪大有益处。胡叔良说:“一种草组不成一个群落,多种草才能形成绿的世界。”那天,他还赠送我一本他的新著《草坪植物》。书的绿色封面,把人带入广阔无垠的绿盈盈原野。
        此后我陆续写了《园林科研绽新葩》《萋萋芳草情——访草坪专家胡叔良》《辛勤的育花人》《鹿城今朝花更红》等系列文章,分别发表在《内蒙日报》《包头日报》《包钢报》和《中国花卉报》《绿化与生活》等报刊。1990年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红与绿》,就是写花草树木的。老舍夫人、著名画家胡絜青为本书题笺并题词“调济人民生活,培养审美观感;城乡绿化环境,高度精神文明”。老舍生前喜爱养花,他家“丹柿小院”里种植着上百盆各种花卉。胡挈青也非常喜欢花卉,我曾两次在北京采访她。一踏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满院花木。1962年乌兰夫曾邀请老舍夫妇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在包头,老舍满怀激情地写了5首“包头颂”,其中有一首写道“昔年六十三株树,今看芳林艳九秋”。如今的包头绿地面积已接近40﹪,人均公园绿地达14平米。
        1993年我离开包头到北京日报工作,但我心系包头,思念家乡的亲人,也关注着包头的发展。几乎每年回包头一趟,每次回去都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巨变。夜幕降临,钢城十里长街,华灯齐放,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花似海洋,五彩的音乐喷泉飘洒着春雨,市树云杉吐翠,市花小丽竞芳。彩灯照射着五彩缤纷的花瓣,散发着阵阵幽香。花坛旁,镁光灯闪烁,为赏花的人们留下一张张幸福的剪影。
        包头的绿化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最初的城市科学规划以及几代园林人对科学绿化的坚持和传承。包头市园林处处长王璲是包头园林绿化的奠基人之一。王璲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4年,为支援边疆建设,放弃在北京园林局的工作,来到生活艰苦的包头,刚到包头就参加到新市区绿化规划设计中,为市区大面积“植绿”,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奉献给这座城市。当年采访他时,在他家看到了他用相机记录包头变化的百余幅照片。2018年,90岁的王璲已拍摄3万余幅包头变化的照片——从上世纪50年代的63棵树,到如今的满城绿色满园花,令人惊叹,珍贵无比。包头的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上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建设包头的老专家、老学者。当年他们从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地奔赴包头,在包头各大厂矿、高等院校、文化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包头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包头,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为包头的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中有的已经过世,有的仍然健在,人们不应忘记他们。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回忆他们支边的往事,我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
        包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我记忆中的浪花里,家乡是一本书、一片云、一汪清泉、一首心中默诵的歌。这么多年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的魂、我的根,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无私、最疼爱的父母,有割舍不掉的亲情和同学、同事间的友情,有曾经在我最艰难困苦时给予过我帮助和关爱的恩师和挚友。我在散文集《雨丝风片》、散文诗集《云之歌》等诗文里都有过记录和描写。
        我深深眷恋着草原钢城包头,在建党百年的日子里,我要挥笔赞美我的家乡,为草原钢城包头再唱一支绿色的歌,祝愿包头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杨子,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包头日报》、《北京日报》任编辑记者、主任编辑。现任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北京杂文》主编。曾获中国报纸副刊奖、全国新闻奖二等奖、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优秀编辑奖。已出版散文集《红与绿》、散文诗集《云之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合集《雨丝风片》及长篇小说《黑金烈》《白雪皑皑》《鱼孽》《公安局长》《红色天网》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电视剧《缉毒警察》获1998年全国公安“金盾奖”影视文学创作特别奖;小说《鱼孽》获1999年全国首届侦探小说大赛新作特别题材奖。杂文《也该有个仓颉杯大奖赛》获1993年第一届“北京杂文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