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从石都走出的木雕大师

王晓岳2019-09-11 16:15:32
从石都走出的木雕大师

作者:王晓岳

惠安是中国石雕之都,然而却出了位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木雕天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泉福。

福州是个出工艺美术大师的地方,或为漆雕大师或为寿山石石雕大师,先前均为老者,去年新评了两位中年大师,其发型气度与常人迥异。我揣度,黄泉福既然是位声名远播的大师,或许是位风流倜傥的中年或是位仙风道骨的长者,真没想到,眼前的黄泉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普通的五官,普通的工装,留着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的“三七开”发型,只是比平常的瘦人更瘦一些。一问方知,十年前,年仅38岁的黄泉福罹患癌症,几番手术,方从阎罗王手里夺回一条命来,真乃天妒英才!

中国有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黄泉福应了这句老话,在他极富共性的外表之下,却蕴藏着极具个性化的艺术眼光、艺术风格和赤子之心。

罗素说,对艺术而言,上帝只拥抱个性。

个性依赖我们对物象独特的审美和别致的体验。具有个性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能到达生命的深处;没有个性,便没有创造力。

黄泉福16岁学艺,18岁任木雕技术员,20岁任惠安县上塘木雕厂厂长,这可是火箭式的上升。然而,传统的思维、传统的工艺、传统的产品、传统的经营与分配模式把木雕创作变成了蒸馒头,一笼一笼地出锅,一锅馒头全一样。这样的套路把黄泉福和他领导的木雕厂牢牢地禁锢在穷困的土地上,直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惠安,黄泉福才得以辞职下海,开办了自己的金龙木雕厂。那时,正赶上全国范围的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次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对黄泉福来说,其价值是艺术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

黄泉福是位善于独立思索的人,他从中国木雕行业的不景气,中国京剧艺术的萧条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停滞,看到了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糟粕,其中危害最深的要算“统一为美”的理念。他想,西方文明近两百年的成功,偏偏在于异化为美,主张标新立异,尊崇独创性。要走出传统文化的误区,就要冲破模式化的雕刻樊篱,雕出不同于前人的“观音”,不同于前人的“佛陀”,不同于前人的各类木雕作品。

不同于前人并非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的价值在于美,在于独特的美。黄泉福认为,要实现这种独特的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塑造自己作品的外形,发扬中华文明的精萃塑造自己作品的内核。西方的发明,更多的是通过抽象的观念认识世界的。于是,黄泉福突破了“衣带当风”的具象传统,把佛和各类人物的躯体塑造成概念化的不规则圆柱体、竹根体、树叶体、圆球体,甚至用海南梨花木原木表层的自然形态作为郑成功“枕戈待旦”的伟岸身躯。黄泉福把庄子的“道在瓦砾”和西方的“抽象”艺术揉合在一起,实践了“道在自然”的哲学理念。

在黄泉福的作品中,人物身躯仅仅是主题的烘托,作品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人物的神情。

老子尚正,孔子尚清,释迦尚和,“清”、“正”、“和”这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感情支配着黄泉福的一生。他说,“清”、“正”、“和”是对心灵净化的渴望,是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对万物合谐的追求。这三种感情揉合在一起,就是能使痛苦变得美丽的关爱,能使旭日驱散黑暗的力量,能使屈辱变为尊严的品格。黄泉福崇尚艺术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于是,他的雕刻刀转向了内心世界,把“清”、“正”、“和”一刀一挫地雕进了他的作品,致使他的作品有了神韵,有了内涵,有了感染人的艺术魄力。他的木雕作品《单刀赴会》和《郑成功》,有一种源自宇宙的大气,《齐天大圣》和《鲁迅》有一种源自我们民族性格的正气,《孔子》、《老子》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瑞气,《观音》、《达摩》、《弥勒》和《佛陀》洋溢着“上善若水”的和气,像一朵祥云飘进你的心里。这些作品在国内、国际雕刻大赛中总是独占鳌头,它们不仅创立了一种新的雕刻体系,更是塑造了一种新的人格。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代表了生命的觉醒,呈现出作为国宝的光芒。

黄泉福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埃气,充分表现了他用自由自在的心灵感悟这个世界,所以,总能感动艺术大家们。在一次全国雕刻大赛现场,中国雕刻家协会会长钱绍武围着黄泉福的木雕作品《闲憩》转了几周后大发感慨:“惠安木雕,世界第一,全世界第一呀!”雕塑泰斗潘绍棠、王天任评价说,黄泉福作品有股祥和之气直逼人心,没有赤子之心出不了这种稀世珍宝。

著名绘画和雕塑艺术家韩美林曾以“天马行空”四字高度评价黄泉福的艺术风格。钓鱼台国宾馆特请黄泉福设计迎宾大厅的浮雕屏风《王子钓鱼图》,并为其专设了“黄泉福艺术展馆”,他的多种作品被定为国宾礼品。他的作品价格,每件均在500万元以上,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名人名家一件难求的收藏品。

2005年9月,台湾举办“第12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大奖赛”,福建台商协会的一位友人将黄泉福名为《老子》的木雕作品带至台湾参赛,被评为雕刻艺术金奖。
台当局很重视此项赛事,陈水扁、吕秀莲、谢长廷、杜正胜及在野党领导人均向大赛组委会发去贺电,张俊雄亲自承担评委主任。组委会特为颁奖大会印制了精美的特刊,邀每位获奖者写下获奖感言。黄泉福在《感言》中写道:

文化是人类演进的推手,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艺术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如果一个民族缺少了文化,就如同一棵大树没有了根。中华文化能够延续不断,就是靠文化得以传承;正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才使两岸同胞有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亲情融合,才有了一种龙的精神。

在颁奖大会上,张俊雄为黄泉福颁奖后,握着大师的手亲切交谈时,黄泉福问张俊雄:“张主任可否给陈水扁先生带句话?”

张俊雄刹那间一怔,随即满面笑容地回答:“可以,当然可以。”

黄泉福语重心长地说:“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筋,砍根断筋有违民心,挖祖坟的事干不得!”

虽然台湾媒体不敢正面报道黄泉福和张俊雄的对话,但黄泉福大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台湾这次大奖赛造成了一种冲击。

对祖国对家乡执著的爱已成为黄泉福大师文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爱着,才有了一种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一种对哲理的人性贴近、理解和深入;爱着,便有按捺不住的热情向往,便有牵扯情怀的眷恋;爱着,心便因为爱而博大,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爱着,才是黄泉福艺术创作的灵魂。
 
作者简介
   
王晓岳,从军27年。军事学院天文大地专业毕业后,在青藏高原爬冰卧雪8年,从事野外测绘工作。调兰州军区后,先后在国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进修,继而任军区领导理论教员,后又随调福州军区工作。转业后,先后在省经贸委和省委宣传部工作,曾任处长、半月刊杂志社社长、编审。中国作协会员,在省内外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并有《八闽任扶摇》、《历史在这里走过》等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