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北漂”追梦人

安琪2019-06-27 00:39:50
“北漂”追梦人
——在“2011首届跨媒介诗歌节”研讨会的发言

 
作者:安琪
 
  我想先从牧野来谈这次的跨媒介诗歌节,2011年11月19日上午,我接到了牧野的电话,说小云让他过来接我。我第一反应是,你有车啦?这么厉害!牧野在电话那头笑。两小时后,牧野在约定地点等我,我看见那辆白色的崭新轿车和轿车上牧野的两个儿子,一个长得极酷,板寸,黑脸膛,一看就是牧野的翻版,这是大儿子。那个年轻羞涩白脸膛的司机是他的二儿子。同车还有宋庄画家郭春亭。我坐到副驾驶座上第一句话就是,牧野我真高兴,你终于挺过来了,咱们这些人终于坚持到今天。
 
  牧野和我几乎是同一年到的北京,八年来,大家各自都经过艰辛的打工、辗转,彼此联系不多但大抵知道都在为生存而战。现在,牧野把儿子接了过来,买了车,生活走上正轨,值得骄傲的是,他语言中哲学的思辨能力没变,那种在中国古典和西方文论中出生入死而形成的看待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没变。那天中午,牧野请我们几个在云南餐馆吃饭,他信口拈来日常生活的话题却能谈得超拔不俗的才华让我和郭春亭时常交换一下惊讶的微笑。我想说,这就是北京主义!每一个从外省辗转而来的追梦人,怀揣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壮丽宏图,在北京这座包容性极大的城市打拼,人人都有一份甘苦自知的人生,但只要你有才华,有顽强的意志力,有自我修炼的心灵定力,你终究能在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我看来,北京主义的第一要义是,活着但不失自己的本质,不要忘了自己为何而来,否则你的苦就白吃了。这几天晚上我都在读刘不伟主编的《不是东西——北京主义》——苏非舒和张小云主编的那两本我还没细读——我感觉刘不伟有意地为生存在北京的北漂中人建了这么一座纸上纪念馆,他试图收集北漂中人(主要是诗人)的生活状况,方方面面,吃喝住行,以此呈现一个群体的悲喜人生。我先读的是阿坚写小招的分裂和死亡的文章,很震撼。最初传来小招自杀的消息时我以为是行为艺术,此前他曾到西安给伊沙下跪过。后来知道他是真的死了。现在读阿坚文章又知道他得了分裂症,真是不胜唏嘘。我想,每个选择北漂的人一定要培养自己承受失败和苦难的心,既然路是自己选的,就要承受,这是必须的,否则很容易在生活的打击面前崩溃。
 
  《北京主义》这本书推出了一个年轻诗人群落,大抵是80后和90后,这一部分特别鲜活、生猛。这些孩子似乎抱定了不在正规刊物发表的决心,随心所欲,任意写来,嬉笑怒骂,有黄有暴力但更多的是在青春期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和生活血战到底的勇气,其间的冷幽默、性苦闷、孤独与迷乱,真是淋漓呈现。我一直认为张狂、颓废等一切与所谓不良词汇相关的词是少年的权利,也比较纵容少年人去张狂、颓废。多年以后当这些少年成长为中年和老年时,再读刘不伟主编的这本民刊,当会发出会心一笑。就像现在,我以中年之心阅读本书不断笑出声一样。
 
  北京主义,我喜欢。我今天苦思苦想,用老廉颇的力气写了一首诗,如下:
 
  《北京主义》
 
  安琪
 
  躲在狂风中的阳光
  总能照亮我们
  裸身而来的勇气
  怎么在北京活着,怎么喂养理想这只
  不死鸟。
  活着是门学问
  比主义更为艰深
 
  你在北京心意寒冷
  你在北京披红挂绿
  你在北京长出了叶子
  你在北京凋零了羽翼
  2011年11月19日,猜火车酒吧
  这么多人走来走去
  每一个都是曾经的你
  (就像你也是他们的曾经)
 
  深渊中有浮出的脸
  紧裹着黑暗微笑
  北京是个奇迹,日日都有不可知出现
  兄弟你不要发疯
  不要跳楼
  在北京的狂风中你要让苦难在心中结石
  默默加重抵抗北京的力量。
 
  2011-11-20,北京。醉乐坊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