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天地之间的一块明镜

刘玉龙2019-05-03 09:34:57

  状若神龙遨游的徐州云龙山,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驰名的文化名山,佛教名山和旅游名山。山上众多的名胜古迹灿若繁星,众多的碑文石刻立若巨著,众多的名庙古刹宏若画幅。其中一块叫做东坡石床的石板,因为同苏东坡联系一起的缘故,保持着天然与质朴,保持着从容与淡定,静静地座落在山坡之上,带有苏东坡热爱徐州和徐州人民的感情印记,带着徐州人民纪念和赞颂苏东坡的永桓恩德,成为陈列天地之间一面明镜,悠悠岁月散发着晶莹剔透的光泽,鉴照着历史与现在,往者与来者。
 
  东坡石床位于云龙山西坡,高1.7米,长3.3米,宽1.3米,为天然长方形石台。石台平面整洁光滑,中间开裂一道10公分的空隙,看上去如同一张大床,属名叫黄茅冈地名的范围之内。据史志记载,苏东坡从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担任徐州知州任期内,在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到来之际,身先士卒带领全州军民堵水固城,避免了淹城的灾难,保住了全城人的生命财产;体恤徐州百姓生活疾苦,主动上疏请求朝廷减免当地税收,拨款相助,减轻徐州百姓的负担;看到旱情严重亲自沐浴祈祷,恳求上苍普降甘霖解除旱情,并同当地农民一道抗旱保收;冬季体察城中百姓缺少紫草,亲自到30多里外西南白土镇寻找煤炭,不仅解决了城内百姓烧火取暖问题,并且开创了中国煤炭开采历史的先河等等,短短的时间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有口皆碑的好事,受到了徐州百姓衷心的拥护和爱戴。他对徐州的真心热爱和对徐州百姓的深厚感情,在徐州写下的200多首诗文后被收在<<黄楼集>>的诗集都得到真情的抒发和体现。1078年九月初九,也有一说在九月十五,苏东坡在徐州黄楼召开有众多著名文人和诗人参加的文学笔会。酒宴中因尽地主之谊与众多文友轮流把盏,加之要想客人喝好首先自己喝高的酒场规则,再加上众文友助力宣传徐州心情高兴,饮酒过量后又同密友王巩、张天骥等人登临云龙山,上山途经黄茅冈时不胜酒力在这座石床醉卧。但他在醉卧之中,沒有像常人一样酒晕酒昏酒乱酒眠,而是乘着酒兴诗兴大发,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扬扬洒洒写下了<<登云龙山>>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诗中写道: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首诗自然真实,清新柔美,接触地气,在中国诗史和文学史上的艺术价值姑且不论,仅从诗句描绘出来的现场画面,就足以让我们从中清晰看到苏东坡对徐州山水的热爱浓度,和当地百姓关系的密切程度。很难想像,在宋代那个等级森严、州官出门都要衙役鸣锣开道、官民水火不容的封建社会,在徐州任职的地方官难以胜数,但有苏东坡这样亲近百姓、走近百姓的,是多么难得和少见。作为一任地方官,尽心尽责、无私忘我为百姓做事造福能有几人,苏东坡做到了,徐州百姓看到了。正因为如此,苏东坡醉卧的这座石床,被徐州百姓亲切称之为”东坡石床”,体现出徐州百姓对这位平易近人爱民亲民的知州认可和崇敬,表达了对这位热爱徐州造福徐州的知州的拥护和爱戴,同时还表露出为家乡拥有这位州官引为骄傲和自豪,用他们自己认可的方式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其实,苏东坡在石床醉卧赋诗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充沛情感所致。绝非一时灵感偶来,而是厚积薄发所得。纵观苏东坡在徐州的活动,石床对苏东坡来说,是他在徐州任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工作的需要和天性的爱好,特别是与云龙山上的隐居山人张天骥结为无话不说的亲密朋友,他夲人或携友登临云龙山访友饮酒,谈文论诗几近常态。而这石床处于云龙山上山下山的必经之路,又是观山望湖的极佳位置,还是当地百姓活动的聚集场所。因此对苏东坡来说,石床是他上山下山的休息室,是他欣赏湖光山色的观景台,是他了解民情民需的联系奌,是他文思喷涌的创作台,是他现场办公的大衙桌。就是在这石床上,融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一方人的苏东坡,随乡入俗地与石床为友为伴,或坐或卧,或渴或醉,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采纳北雄南秀之风骨,集结山魂水韵之体魄,铸就为国为民之肝肠,一国好官若出其里,一代文豪若出其内。天造地设的灵性石床,只配东坡坐卧酒卧之上所做所为,所思所悟,德莫大焉,功莫大焉,所以东坡醉卧石床赋出干古名诗已属必然,成为千秋楷模已成必然。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和有情兼而有之。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京城里的皇宫金銮都已坍塌,名山大川里的古刹黄钟都已腐蚀,江河中的坚船宝舫都已沉没,甚至歌功颂德的石碑也被掩埋在泥土深处无人问津,而这座保持原有状态的东坡石床,成为苏东坡为政为民的州官风范,成为一代文豪深入生活深入民间的创作丰碑,成为众多游者必来参观的平凡圣景.一面闪光明镜继续照耀和昭示来人和后世。
 
  在东坡石床的旁边,特别需要仔细留意一块题为<<续喜雨亭>>的碑文,这块碑文上面清晰撰记着清代乾隆年间发生在东坡石床前一个真实而传奇的史志故事,尤其令人惊讶、欣慰和深思。
 
  公元1470年,有一个叫陈廷连的官员到徐州担任知州,来到后看到徐州遇上比其他地方都严重的干旱,便用当时延习的方式带着吏员祈祷求雨,当时雨下来了,但是很小接着停下,继续延续干旱的势头。这时焦急的老百姓建议在东坡石床前祈祷,求保佑下足大雨救活百姓。陈廷连采纳祈祷后立即灵验,徐州遍降喜雨,解除了旱情。陈廷连和百姓大喜过往,雨后要在石床旁建一座喜雨亭感恩纪念。但苏东坡显灵责备陈知州,厉声指责:祷雨偶然,而应立亭非本心也,其勿立。陈廷连取消了建造喜雨亭的决定。当然,这个情节显然是对苏东坡进行了神化,但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苏东坡的高尚情操与博大胸怀,以及百姓对苏东坡的信任和崇拜。当年秋天,徐州地区粮食取得了空前丰收。老百姓又集体请愿陈廷连,说如果不是那场喜雨,我们秋天就没有什么收获,现在取得了大于往年的收成,我们不能忘记苏大人恩德,必须修建喜雨亭纪念.由你亲自撰文记载。许多官吏说,这是20年来没有过的大丰收,应该采纳。陈廷连经过反复思考和长久感悟,认为修建喜雨亭很有必要。于是,陈知州决定修建喜雨亭,并亲自了撰写续喜雨亭记文。在这篇记文中,开篇详细介绍修建喜雨亭的前因后果,提出修建的初衷不仅让知道喜雨来历的人长久记住,而且还要让不知道喜雨来历的人详细了解,接着从天降喜雨同官员实施仁德联系起来,提出天雨是有形之雨,可以沐泽大地,而官员的仁政仁德是无形之雨,可以造福百姓。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记文的结尾特别强调,修建喜雨亭的目的,就是让徐州百姓世代铭记东坡的恩德,像自己和后人一起继续东坡先生的意愿,传承东坡先生的精神薪火,让喜雨亭同彭城山水一样千载长存。当然从这个碑文,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廷连在通过为苏东坡继续树碑立传的同时,也为他自己树碑立传:继续让徐州百姓记住苏东坡的恩德的同时,也让徐州百姓记住他自己的政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苏东坡仁德仁政、爱民为民的官德和人品,一定程度上在陈廷连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光大。据徐州府志和相关资料记载,这个陈廷连是个好官,在徐州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特别是在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特有建树。天地之间一面明镜,在有形和无形的强大比照和折射之中,步随东坡石床之后的喜雨亭,已经成为中华精神和美德的接力与回应。
 
  东坡石床,确实成为天地之间的明镜,来到这里仁者见仁,德者见德.存在的意义远远高于自身。2010年秋季的一天,我陪北京来的一个杂志总编来到东坡石床,他详细观看了东坡石床,用笔记下了东坡石床的简介,再四顾周围的环境,联系他前几日采访时看到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害怕群众上访,甚至拦截群众上访的现象,突如其来问我一句,苏东坡当年为什么敢在这石床醉卧赋诗,不怕百姓上访吗?我根据苏东坡在徐州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回答人在干,天在看,官在干,民在看,苏东坡在徐州清正廉洁,品行端正,勤政务实,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没做过亏心事,他怎么会怕百姓上访呢,老百姓又找他上访什么呢?他沉思了一会儿, 说是啊,现在有些地方的官员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徇私舞弊,道德败坏,脱离群众,做亏心事太多,做坏事太多,老百姓能不上访告状。接着他又突发奇想说,<<西游记>>里面不是有照妖镜吗?是人是妖一照就见分晓,这张东坡石床也可以用来作面照官镜,叫官员夜里躺在石床上睡上一晚,看他心惊不心惊,就可以分出好官坏官,廉官贪官。按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应该学苏东坡当官为民,应该比苏东坡做得更好。这位老兄很有意思, 他说回到北京后要向相关领导建议,组织一些州县的官员到徐州东坡石床参观,照照东坡石床镜子,让苏东坡的风范与世长存,与时俱现。他的话虽然带有几分调侃的味道,确实有一番道理,代表着老百姓的呼声和期盼。有灵性的东坡石床听到会感到高兴。苏东坡的在天之灵听了会感到高兴,遨游天地之间的云龙山会感到高兴。
 
  前些日子,再次来到东坡石床瞻仰参观,猛然发现东坡石床得到妥善保护,顿时眼球大亮,心倍顺畅。看了碑文得知,徐州市建委和园林局顺应民意,共襄义举, 新建醉石亭复东坡石床之上, 使石床千年古迹免受风侵雨蚀,又在石床右边新建东坡石像, 东坡石像风流倜傥,和蔼可亲,以一代文豪的形象,一代雄浑的诗风,一国知州的风范,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人。
 
  东坡石床的故事,到东坡石床坐坐,听听东坡石床会讲述些什么?东坡知州的风范,走近东坡石像合影,听听东坡先生会告诉些什么!
 
  2019年4月30日
 
  作者:刘玉龙
 
  作者简介:
 
  刘玉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徐州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