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宝鸡作家杨萍散文集《离歌》正式出版发行

陕西文艺百家2020-05-31 08:22:14
 





宝鸡作家杨萍散文集《离歌》正式出版发行
 
  近日,宝鸡青年作家杨萍散文集《离歌》由团结出版社发行。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是一部散文集,以《离歌》为名,不仅是因为其中一篇文章《离歌》(写了一个年轻女子短暂的生命),而是想起每个人的一生,总是在遇见与离别中度过,所有的离别都应当歌。本书分为浮世绘、大地上的亲人、一个人的思考、行走共四辑。用非虚构的方式,书写了作者的迷茫、痛楚、悲伤、幸福。其中有些重要篇幅,作者把目光投在亲人、工友、街边画贵妇像的老妇、菜市场的商贩、麻雀、流浪猫身上。在作者的视野里,芸芸众生的命运与遭遇,普通人在活着的这条路上的渴望与挣扎,都成为她无法忽视的对象。作者尽量摈弃一些文字的浪漫与抒情,还原生命的本真,行文质朴,书写出在尊严与卑微之间,人如微尘的缥缈和无所归属。
 
  杨萍简介:

  杨萍,女,陕西宝鸡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协理事,有文字发表在《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华商报》《四川散文》《西安晚报》《四川文学》等刊物。获第四届“禧福祥”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优秀奖。
 
  名家评论:
 
  杨萍的文字是一种不太强烈的痛感文字,如焚香一样散发着一种忧郁之美。而忧郁是文学的一个秘密,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礼物。快乐的混沌因开窍而死,无忧无虑的人类始祖因偷吃禁果,失去乐园,永远流浪。书写人的痛苦,困境,不如意,自然成了文学根本的主题。而一双忧郁的眼睛更容易体察和窥见这些人类本质性的东西。(李广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宝鸡市作家协会主席
 
  至于作者杨萍在这篇题做《父亲的菜园》的散文中所呈现出的第三重美学魅力,不仅在于父亲悉心付出之后的收获,不仅在于长辈晚辈血缘亲情的温馨,不仅在于故村邻里生生不息的和谐,而且还在于文章中父亲面对现实生活残缺时的那种渗透于骨髓的善意,在于父亲面对存人生困境时的那种与自身搏斗的自足自如,在于作者对当下人性、当下人生与当下社会等充满隐忧的以良善为人文底色的纯澈性的思考。(柏相,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购书信息:
 
  杨萍散文集《离歌》定价48元,省内外包邮50元, 欲购书者,可打电话13709177525(微信同号),宝鸡读者可去万邦图书城购买。
 
  杨萍散文:画贵妇画像的女人
 
  偶尔下班步行,我会路过她的店门口。她坐在低矮的小凳子上,花白的头发有点凌乱。
 
  很多时候,她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一把低矮的躺椅里,同屋内的黑暗一样默不作声。她的眼睛就那样看着,有时感觉是在看门口路过的行人,有时候又看着脚的方向,似乎要从双脚里寻找出某种究竟来。她的表情平静,看不到丝毫的喜怒哀乐,仿佛岁月把她的喜怒哀乐全部过滤掉了,只剩下这么一个肉身,孤独着,寂寞着。她的衣服明显是旧的,且单调,除了夏天偶见的短袖之外,身上那件铁路工人的衣服将她与门口来往的繁华隔开,停留在几十年前,仿佛她是几十年代前的人。
 
  这是一个家属院,沿路边一排商铺,起初是路过,无意间看见密集的色彩斑驳的店铺中间有一间房子与众不同,十几年前的老式防盗门,需要朝左右两边用力推开,一把被铁链子串起的锁木然又忠诚地挂在上面。防盗门实在太旧了,又常年关闭,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公用电话”的牌子,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类似于店铺的特征,尤其是没有店铺必有的牌匾,夹杂在整排的店铺之间,显出几分另类。因为好奇,有次我透过模糊的玻璃门向里张望,影影绰绰看见屋子不大,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空纸箱,我以为是收破烂的。后来好多次路过,门还是锁着,想想谁又会把门面房当作存储破烂的地方呢。
 
  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我顺着那排店铺走路去河堤转悠,看见神秘的防盗门终于打开了,门口的一个小凳子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低头画画。太阳悬挂在东边,有一部分光芒透过树叶落下来,在她身上荡漾。腿上是一个小画夹,旁边的纸箱子上放着一本已经磨得卷了边的画册。她正在低头临摹一个欧洲贵族妇女半身背影像,画中的人头戴一顶硕大的帽子,高高盘起的头发在后面裸露了一部分,又高又紧致的衣领下,是一排排镂空的花边——这太令人惊讶了。
 
  一个背街小巷的老太太,坐在破旧的门里,描绘的不是花鸟虫鱼(由于刺绣或剪窗花的需要,经常能看见有些老太太们描绘此类图案),而是和她处境一点也不搭的欧州贵妇。也许我站在那里的时间有点长,被她发觉,她抬起头,干果似的脸上有一点笑容。
 
  “你画的是什么?”
  “门采儿的速写。”
  “哦。”其实我不知道门采儿是谁。
 
  在这么个吵闹的地方,竟然有位老太太在画画,我决定要给她照相,发朋友圈,急于要让我圈里的人知道还有个如此的老太太,在做着一件如此之事。我担心她会拒绝,因为——因为她是一个画贵妇像而不是描绘牡丹寿桃的女人。谁知她答应得很爽快。我把照片拿给她看,她一脸的开心。说她孙女也有个能照相的手机,又告诉我她孙女很乖,现在德国达芬奇画院留学。我想她可能一直热爱美术,孙女继承了她的这份爱。她的右眼有些障碍,但她的表情里有一种欣慰和激动。她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说话了,像喃喃自语又像对我说,说她和爱人上山下乡,大学毕业后参加三线建设,她见证了祖国的成长与繁荣,并说她计划写一本书,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等等——没有有关她和美术的故事。
 
  我像发现了一个秘密般兴奋,如同一个虔诚的追随者对她开始观察。她的店铺实在太旧了。里面的墙壁多年未刷,呈现出与邻舍完全不同的破旧溃败气息。那些从各个地方捡来的纸箱被折叠在一起,充满了三四个平方米的空间,在店里的还有各种冥纸,黄的白的,散发着一种幽暗的气息。一把破旧的躺椅和一个小凳,被夹在逼仄的空间里,是主人仅有的容身之处。靠门口有一个盒子,里面堆满了廉价的香烟。之所以说为廉价,是因为我后来没有见过屋外那些衣着鲜艳的人进来买过,旁边的超市便利店太多了,有谁会来这里买香烟呢?倒是有次不远处修自行车的那个瘸子师傅和卖烧饼的人过来买了一盒。
 
  后来,有几次黄昏,她坐在门口,有小孩坐在那里跟她学画画,还有孩子坐在那里背课文。再往后,天气逐渐冷了,再也看不到她的店门口有其他人了。很多个黄昏,屋内的灯没有打开,她整个人蜷缩在躺椅里,双脚搁在那小凳子上,眼睛似睁非睁的,屋内的物品不停地向她靠近,把她夹在里面。
 
  我无意窥探秘密,但总是要从这里经过。大约有一次,她似乎看到了我的张望,报我以微笑,显然她已经不记得我了。她的微笑看起来有点无力,一副倦怠的样子,让我无法确定她是否在和我对视。我停下脚步,进了她的小店,那是我第一次完全踏进门里,铺天盖地的霉味冲进我的鼻子。
 
  和陌生人交谈是我的弱项。但我觉得她曾讲述的过往太过寻常,大而无当。我想知道她和贵妇画像有关的东西,这个貌似寻常甚至卑贱的老妪,就像一枝枯萎在冬日里的残荷,一定有一段绚烂的故事。但她的回答令我沮丧,甚至让我感到几分荒谬。去年一年里她同时送走了母亲和弟弟,尤其弟弟到后来,瘫痪在床,是她一直照顾。她说到她的家族长寿时,几个令我惊诧的数字从她的嘴边跌落出来,上帝才知道她是如何编造这样的数字,比如她的母亲活到106岁,她的大姨活到138岁。她如此夸大家庭成员的寿命让我感到有些可笑,更让我有几分失落,好像照在演员头顶的光环被偏移中心,我顿时失去了和她交谈的兴趣。
 
  她的画板还在一边的纸箱子上,门采儿的画册继续待在某个废旧纸箱上面,她说她的孙子被留在国外某大学当了美术老师,那是达·芬奇工作过的地方。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难过,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达·芬奇曾经在哪个大学里工作过。我问她家还有什么人,她却极力回避,脸上露出几分不悦,只说孩子去国外的费用都是她挣的。我明显感觉到这个昏暗的小房子里有一种无法让我畅快呼吸的气息,腐败发霉的潮气不断汇集分开,在屋子里来回飘荡,令我不适。我问起有时候看到几个小孩坐在门口时,她的表情骤然间放光,干果上的纹路被调动,几乎进入一种魔症中,她的语言越来越离谱,像飘浮在天花板上一样,然后这些语言又从高处落下,弥散在屋子的各个角落。“我的智商很高呢,现在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的,我都会做,让我给他们上课一点问题也没有”。
 
  我必须用最快的方式离开这里。有次经过这里的时候走进不远处的鲜花店,因为我见过花店的女老板跟她说话。花店的女老板是个清秀温婉的美女,她告诉我,去年老太太的两个亲人去世令她一度无法平静,她的养子不争气,不但不照顾孩子,还要从她那里要走退休金。然后我又走进近的另一侧的理发店,说到老太太,女老板一脸不屑,说她年轻时被老公抛弃,养子又待她不好,养子媳妇走了,孙女就是她拉扯大的。单位看她可怜,店铺免费给她用。后来换了领导,要收租金,她大吵大闹,也就没人再问她要租金了。
 
  我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再去探寻究竟。有几次,我差点再进小店去,但又不知道自己进去的意义。是要和她说什么?她的过去?她的现在?亲人的相继离世?丈夫早年的无情?艰辛哺育的养子?身在国外的孙女?或者即将拆迁的小店?这些不堪,如今被她加工成了另一种她可以接受、并且可以示人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说谎的经历,《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因为行为不检点遭镇上的人唾弃,投奔妹妹一家,称自己是因为身体不好辞去了镇上的教职;《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萨拉,编造了一个被法国中尉抛弃的故事,在世人对她凄苦命运的同情或鄙视中完成自己的高傲与尊严。布兰奇沉浸在自己的谎言中,让人又厌又爱,而萨拉则通过谎言把自己从传统中解脱,最终获得身心自由。
 
  这个破旧店面里的老太太,她编造谎言显然不可能获得现实利益,想想看,一个衣衫陈旧又因家事落魄的老妇人,坐在一堆冥纸堆里,谁还会注意到她呢。
 
  我依然还会从她的店门口路过,只是再也没有停留过,但路过时又忍不住向里张望。她依然坐在堆积如山的小屋子里,她的右手边还是那个画夹。很多时候天已经黑了,她也不开灯,只有屋外的路灯照进去一点光,若不是这一点光,她屋内的东西就全部是凝固的。我看见她在那里吃着馒头,又挤出一些无法看清的酱汁般的东西抹在馒头上。有时候即使白天,屋内也是昏暗的,由于店铺面朝北,屋内又没有窗户,所以阴影无处不在。
 
  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再次走进她的门里,翻看那一叠画页,果然,描绘的都是同一幅“门采尔”的贵妇肖像。但可以看出早前的几幅描摹得很糟,线条,色彩十分粗糙,五官也不协调。后来的越画越好,竟然十分美丽,光彩照人。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
 
https://www.toutiao.com/i6832630943140807175/?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from=singlemessage&timestamp=159084608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20053021412501001403610301B8FBEB&group_id=6832630943140807175&pbid=682672021446656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