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漳州作家何也长篇小说《嘎山》出版发行

作家网2018-10-29 13:40:43

漳州作家何也长篇小说《嘎山》出版发行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朱亚圣 | 时间:2018-10-29 11:03:42
 
“我国的小说,自魏晋以降,就有志人与志怪两个体系并行发展着,诞生了从《世说新语》到新笔记体小说和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等诸多传世之作。《嘎山》正是传承了志人与志怪的传统,融笔记体与传奇小说于一炉,用中国的叙述方法讲的中国故事,把被丢失的中国作风中国做派捡了回来,这正是它最为可贵之处。”这是著名评论家何镇邦在评论何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嘎山》时写到的。
近日,漳州作家何也的长篇小说《嘎山》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34万字,描写了三山地区一百年的历史,精心营造了一个小世界,作者从2013年写作至今四易其稿,该书被誉为一部跨越百年的闽南家族演变史,一本20世纪闽南文化的百科全书,一幅闽南风土人情和习俗的风景画。
何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文学院签约作家,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45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作品集9部。
这本书中,三山地区有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浓重的闽南地区特性,闽南语中本身就有古汉语的遗存,所以小说使用了半文半白、半雅半俗的语言,年份都是按甲子,月份都是蒲月、桂月、瓜月这样区分。比如,小说里,称老年男人为老货,夫妇俩称翁某,父母称爸母,新生女孩子称呼查某婴,男孩子叫查埔,老板称大头家,房屋称为厝,屁股称尻川礅;动词里,隐藏称覕囥,喝酒为啉酒;时间上,暝字用得最多,日暝、夜暝、昨暝、月暝、下半暝、歇暝,等等。
《嘎山》也是一部二十世纪闽南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小说中,对于命理、看相占卦这一行当,它的原理、知识,有非常具体的讲述。其中不仅有阴阳八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也包含丰富的民间智慧。小说写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房屋建筑,衣食住行,皆是信手拈来,不仅能说出其渊源规矩,而且三言两语即能道出其中玄奥。
著名评论家,原茅盾文学奖评委何镇邦认为,《嘎山》是一部独特的乡村史诗。
《嘎山》讲述的是闽南三山地区百年风云史,描摹的是作为闽南文化载体的闽南山地的风俗画。三山地区有大三山(大莽山、响廓山、鹩山崖)与小三山(嘎山、塔尖山、翠屏山)之分,充其量也就是几个乡镇,小说描写的空间不大,可它叙述的时间却跨越三个世纪百年之久。小说采用纵向展示的线型结构,并在适当时做横断切开和扇面展示,前半部以命相师凌子罟及其徒弟兼囝婿缪百寻为视角,扫描了三山地区的乡民、商贩、官家、山匪、戏子、花间查某等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与种种纠葛;后半部则以活过百岁的老嬷祖马缨花为视点,描述了二十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各种大事件,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大跃进、文化革命、改革开放等在三山地区的反响与回声。正是从这一意义上,何镇邦把它作为一部具有相当思想深度而又色彩斑斓的乡村史诗来读。
《嘎山》是一部描写草根生活有温度的佳作。小说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过百,大都是草根,所谓贩夫走卒者也。偶尔写到晚清、民国时代的官家,也只写到县级;写到解放后的干部,汤漏子官至副地级,马缨花的曾孙子奚少强官拜省卫生厅巡视员,算是马老太太梦求的五品,但这都是点缀,作家集中笔墨刻画的三山命相师凌子罟、缪百寻师徒,还有三山地区的人瑞马缨花,都是草根。
《嘎山》又是一部作为闽南文化载体的文化小说。闽南文化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自唐初传入闽南地区,与当地土著文化及历代传入的外来文化融合而成,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可以说是我国各种地域文化中颇有特色和活力的一种。小说中写三山地区人们的起居饮食和种种生活习俗,无不浸染着闽南文化的色彩,而何也用浓彩重墨描绘的马缨花出嫁的壮观场面以及她寿终正寝之后出殡祭奠仪式,更是闽南文化的集中体现。至于说到用闽南话写作,也不仅仅是把“喝酒”写成“啉酒”,把“喝粥”写成“嘬糜”,把“晚上”写成“暗暝”,把女孩写成“查某囡”等日常用语的方言化,以及一些偏僻地名的植入,而应看作闽南山地特有思维的应用以及闽南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小说中用闽南话所创造的语境,虽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当读者突破障碍进入这种新鲜的语境时,就会发现闽南文化的魅力和她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
 
链接:
 
《嘎山》内容简介
在清光绪乙未年(1895)到公元2012年的时间跨度里,如同大三山对小三山的推拥发力,历经几代山地精英的追求、理解与期待,以嘎山为山地视角的缪百寻站在丫叉口上,看到了山脚下荧荧亮着的雪暝灯光——畲厝马家的马缨花、嘎山奚家的奚寄奴两个查某囝就在这个雪暝降临世间。
缪百寻出身破落户,师从命相师凌子罟。凌子罟带他行走山地、府城,经历山水世相,为他掀开风土人情的各个角落。缪百寻身兼徒弟、囝婿、忘年交,在砬山崖成家立业,后遭瘟疫再度成为孤家寡人,寄身丫叉口瓦窑。他以嘎山为中心,浪迹于乡民、商贩、官家、山匪、戏子、花间查某之间,追寻并印证了《子罟杂记》中的方方面面。多年后,就在嘎山大户奚家、畲厝大户马家即将上演山地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全厅面”嫁娶大戏时,嘎山奚家的查某囡奚寄奴猝亡,经缪百寻奔走撺掇,在嘎山崖出现了一座供奉观音香火的雾松庵。畲厝马家则以最壮观的出嫁场面将查某囡马缨花嫁入嘎山奚家。马缨花秉承山地血气,活了整一个二十世纪。她以人为本,慧心人事,一生中因缘巧合为三山地区的地下党、游击区、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为山地乡民提亲保媒、奔走帮衬,承受娘家、婆家种种变故以及自身病痛,一路辉煌而又充满磨难,在各个时代风潮中备受亲朋戚友及社会各界的推崇拥戴,最终熬成当地人望极高的一个老嬷祖。出殡那日,与马缨花出嫁时的热闹场面相呼应,上演了轰动一时的依循古制的出殡祭奠仪式,宣告了闽南山地的价值观和古老民俗的终结,百姓所要面对的已是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新时代。
礼失求诸野,长篇小说《嘎山》,百年三代,一脉相承,在闽南话的特有语感、闽南山地的特有思维与信仰的氛围中讲述。